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远古的伏羲氏时代,其文化内涵至少应包括如下方面:
1、顺应天地运化气令,应时农作,维护新生。
据古遗址考古文献体现,我国的先祖们实际早在至少7000多年前就已形成了节气的认识,知道利用四季的节气变化来指导农耕和生活了。确切地说,随着伏羲圣人演绎八卦起,人类就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节气计算,只不过是没有古文献的记录罢了。
2、“天人合一” 、“循时而动”的生命伦理思想和生活情怀。
“清明”者,天清地宁,气象清朗,清风和煦,清澈明媚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清明”还有两重内义:在外,是一种天、地、人融合和谐的理想生存境界,呈现出万物生全、谐和安宁的生机勃勃的世界;在内,则为内心一种平衡舒泰,宁静无染,正如张道陵《老子想尔注》言:“清静能睹众微,内自清明,不欲于俗。”清明节作为“时令”,内涵着中国人特有的“天人合一”、“循时而动”的生命伦理思想和生活情怀。
3、亲近自然,爱护生命,珍惜人生美好生活。
清明前后,正是春光明媚,天气转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也最适于到户外进行春游的好时令。人们出外踏青,亲近自然,欣赏春天的美丽,享受春阳的沐浴,讴歌天地造化的神奇,体验生命的愉悦,感受人生美好的生活。此皆发自于人之内在的“兴情之极致”。
4、知恩图报,缅怀先人,传承孝亲感恩文化。
清明时节,作为天地运化的气节,是一年中最美丽的良辰美景,于是对天地、日月、神祇、祖先的感恩和祭祀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人性彰显、情感寄托和精神敬仰。随着帝王、贵族“墓祭”之礼的影响和推动,孝亲缅怀的行为就在清明节前后体现得格外突出,包含着浓郁的 “知恩图报”的人文精神。
(东方俊贺,文化学者,博士,深圳读书月传统文化导师,香港孔子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市公务员国学教育特聘专家)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