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时也是流传范围最大的文字之一,据统计,使用汉字和汉语的人数达到16亿以上。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汉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大的影响力,让历史得以记载,学术得以传播。可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大量应用电子手段记录信息,能够书写汉字乃至写出优美流畅的汉字的人,已经不多见了。
书法艺术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是一种比较成熟、有系统性的文字,可以认为它是硬笔书法的前身。19世纪开始,美国人沃特曼首先发明钢笔,由于钢笔轻巧耐用、携带方便、书写流畅而风靡世界,近代传入中国,钢笔书法如雨后春笋,遍及全国各地,在实用中取代了毛笔书法,它给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有着很强的群众基础。
人们喜爱书法,除了因为书法可以美化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外,还有很多积极的作用,就像人们称赞的:书法是修养的证明、是知识的外衣、是友谊的桥梁、是成功的阶梯。我国历代有很多文学家、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和画家,他们同时又是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比如秦朝丞相李斯、唐太宗李世民、宋代文学家苏轼、近现代的毛泽东、周恩来等等。
常言道:“字如其人”。书写是一个人的感情、性格乃至品德的自然流露。清人刘熙载认为:“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学习书法可以增进一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品格修养。
书法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延年益寿。有人曾将明清两代的帝王、高僧、名书法画家作过比较:书画家平均80岁、高僧66岁、而帝王不足40岁。中国历史上80岁以上的帝王仅四人:梁武帝86岁,武则天82岁,宋高宗81岁,清高宗89岁,而偏偏这四位帝王都是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
古人云:“字乃人之衣冠也。”写一手好字,就像穿了一件整洁漂亮的衣服,使人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这也是对别人最大的尊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际交往日益密切,一手或飘逸、或凝重、或灵秀的硬笔书法,几乎成了一个人外在形象的一部分,它能平添几许自信、几分自豪,也会令人刮目相看,产生羡慕和敬佩之情。
鲁迅先生历来主张书法教育应从娃娃抓起,提出要把书法课作为国语的必修课。他曾严厉批评一位不重视书法的文学青年说:“你这是浪费别人的生命。”
有人说:“我天生就不是块书法家的料。”其实练习书法,并不是都要成为书法家。郭沫若曾说:“练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法家,但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吐,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这段话对我们很有启迪。
写好字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中小学生练习写字是提高书写水平,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成年人练习写字是传递信息,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从艺术角度讲,学习书法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意志,对练习写字的人尤为重要。俗话说:“字非百日功”,练就一手好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经历一个反复训练,逐步提高和形成书写技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因效果不明显而感到枯燥无味。这时,如果不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的锻炼,用信心、耐心、恒心克服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做到忙中抽闲,持之以恒。要长计划、短安排,求质不求量,天天写、天天练。如果每天能坚持写好两、三个字,两年后,就要以把两千多个常用的字练好。总之,要做到进步不快不泄气,成绩显著不骄傲,只要马不停蹄,勤练不辍,终会达到理想的目标。
汉字已经永远地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其所储存的能量、标志的成就,培育了我们对祖先的敬仰,塑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凝结成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纽带。写好汉字,刻不容缓!
(陈应慈,著名硬笔书法家,教育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