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作家孙重人新著《走河黑龙江》近日由深圳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他继《野性的旅程》《荒野行吟》《远山孤旅》和《所念在家山》等行旅札记之后的又一部新作。
孙重人是以自然写作为核心的深圳非虚构作家,文字兼具科学视角与人文温度,用“行走的笔墨”为城市与荒野立传。作为一位旅行达人,他有一种自然情节,长期关注自然与人文生态。前些年,他行走横断山脉,足迹几乎踏遍川西高原上四川甘孜、阿坝和云南迪庆的所有县域。他前往青藏高原腹地果洛、玉树等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江源”地区,寻觅那儿的自然奥趣,领略大自然的茫漠与野性。这一次,他独自驾驶一辆车,前往中国最北面的大小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和三江平原等地,沿着黑龙江,从大兴安岭源头到抚远三角洲,再深入兴凯湖畔进行了一次长途跋涉,将北方的自然与人文景致揽入视野和行走过程中,写作了《走河黑龙江》这部作品。
2024年寒假期间,十几位广西萌娃“小土豆”畅游哈尔滨引爆网络,点燃东北游热情,赢得网友普遍叫好。北方的冬天寒冷,是一般游客难以企及的旅游目的地,但在哈尔滨等地打造的“冰雪旅游”品牌感召下,形成一股热潮。其实不只是冰雪游,北方的一年四季都适合旅行,春天看花,夏天避暑,秋天赏景,冬天踏雪,森林、草原、河湖、湿地及人文皆为一道道胜景。
《走河黑龙江》写作于秋天,这是北方气候温暖适宜的美好季节。作者从中国最南边的深圳来到遥远的北地,顺着黑龙江完成了一次鲜为人知的深度旅行。他深入大兴安岭密林、呼伦贝尔草原、呼伦湖和兴凯湖湖畔与湿地,以及广袤的三江平原,涉足诸多无人区域,几乎走遍黑龙江流域。通过寻古问今,追寻历史脉落,用全新的视觉,带给读者不一样的北方印象与感悟。在大兴安岭纵深的嘎仙洞,作者凭吊拓跋鲜卑人千年前留下的遗迹——石刻祝文。领略鲜卑部落从森林到草原,再到农耕文明的心路历程;作者深入敖鲁古雅原始使鹿部落,与猎民交往交流,抚慰林中的驯鹿与狍子,寻觅部落人原始森林中的生存密码;在呼伦贝尔草原,他驾车穿越呼伦湖东部的苍茫草原,深入草原人家,领略风吹过牧场的爽利,与草原上的牛羊和马群共舞;在额尔古纳河畔,他找寻、发掘成吉思汗草原部落当年发展壮大的痕迹,走进黑山头、室韦、恩和等山野田间;在中国极北之地漠河,他引领读者走入洛古河村、北极村、北红村及龙江第一湾,体验那里的蛮荒与人文意蕴;在抚远三角洲“两国一岛”的黑瞎子岛,他观看湿地与回归界碑,站在东极广场上,静候中国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来到三江平原,他领略到的不再是“北大荒”的荒凉萧然,金秋时节,湿地里的鹤舞升平,田野农场风吹稻花香,一派祥和的丰收景象,让他欣然鼓舞,流连忘返。
作者探秘河源。源于大兴安岭山脊中段的库都尔河为海拉尔河的河源,亦为黑龙江的源头之一。作者闯入这片蛮荒之地,领略密林中淙淙小溪到著名大河形成的潋滟和腾激。他说:“河流之源头是个坐标,是一种力量,是初始也是新生。”他把自己融入其中,体验寻找河源过程之乐。在满洲里二卡湿地,他站在额尔古纳河起始地,目视它流淌北流,铿然有声中感觉河流的磅礴伟力。在漠河黑龙江源头洛古河村,作者乘坐快艇体验额尔古纳河与石勒喀河汇流,观看三江汇流后的江水浩荡。在龙江源这样一处重要的河流接点,他追忆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大江。在虎林市虎头镇,作者立于乌苏里江江畔,唱着《乌苏里船歌》,欣赏松阿察河和伊曼河两江汇流后的江水苍茫,追寻莽林中发生的故事。黑龙江,在作者笔下,充溢着自然气息与情怀,饱含着历史的沧桑,千回百折演绎了一首波澜壮阔的大江进行曲。
孙重人的旅行,有一个特点,关注自然状态与环境变化,而且善于将自然与人文结合思考。大兴安岭是兴安落叶松和桦树两大乔木的世界,在作者眼中,兴安落叶松是坚毅的,桦树是温馨可爱的。
说到植物,他说在大兴安岭气候寒冷的冬天,作为阔叶林的桦树是个另类,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章节中,他描写自己对白桦林的观察。桦树树干修长,亭亭玉立,包容大气,宜林于整个极北地区,极具观赏性,是大兴安岭最美、最富于诗意的树种。秋天,大兴安岭山脊线上的桦树,树叶的变化由深绿变为嫩黄,继而金黄。叶片在阳光的映照和微风吹拂下,绽放出摇曳多姿的美丽。作者对白桦情有独钟,他深入额尔古纳白桦林景区,观察那些生长年代久远,国内目前面积最大的一片树种纯粹的原始白桦林。他说那里的白桦林树干笔直洁白如瓷,许多树木同根多株。森林中的鄂温克和鄂伦春人喜欢这种树,林中之人用桦树皮做成盒子保存物品,用桦树的树干和树皮做成小船,在河中游弋。他又说,桦树在北方素有“森林美女”之称,修长的枝干似一个个窈窕淑女,是哀婉、柔情、爱情和孤独的象征。白桦树生长在森林黑土地上,夏天,微风吹拂,枝叶畅茂,秋天,霜冻之后,桦树的树叶迅速变得金黄,在树林纵深,铺满地面的白桦叶散发出秋草素淡的清香。面对严酷的冬天,落叶后的桦树枝干妖娆,月夜能够散发出柔和的光亮。在作者眼中,秋天白桦树的动人之处在于色泽转换,优雅而明清。随着气温的变化,树叶像树上挂满的金币,金黄耀眼,其所有的呈现,都具备观赏性,都是美丽的,具备质朴、正直、谦卑、灵性、友爱、奉献的人格魅力。
伊春,号称中国红松的故乡。在“一泻千里走龙江”章节中,作者深入汤旺河景区,发现一株高度三十米左右,树围有两抱之粗,树干圆润通直的红松。他详细描述了森林中的红松,“红松顶端亮绿的枝叶如同一把遮天蔽日的大伞。”红松“树形优雅,树皮呈灰褐色,鳞片规则围裹树干,富于苍桑感。……外皮脱落后,树干的里面呈红褐色,用手轻轻触摸,厚实坚忍且富含层次,让人能够感知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在作者看来,汤旺河森林是一个生命系统,在各类植物的共同作用下,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生态系统,从而使红松具备条件成长为一棵伟岸的参天大树。而宁安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亦多红松,在那儿他看到,山林中植被丰富,静谧的森林中不时吹来的阵阵山风带着节奏,红松与其它高大的树木浑和,给森林带来声响,带来动感。在这沁人心脾的清爽与寂静中,作者独自行走原始森林,“像是一次密林之中的朝圣之旅,发现树木的生存秘码,拥抱大自然中的真与美。”透过光线,他观察到森林公园半山腰中那些颜色形态各异、摇曳揉搓的树枝和树叶,呼啸的山风得到了森林友好的回应,而作者所获得的正是这样一种全新体验——难以描述,圣洁美好。
北方文化底蕴深厚,作者在关注自然的同时,也关注着北方的人文。在满洲里,作者在那里领略多元文化,游览中国最大的陆路通关口岸,二十世纪初修建中东铁路时建设的第一座火车站,以及成吉思汗时期满洲里边境附近形成的“金界壕-边墙-边堡系统”遗迹。在黑山头,他站在根河畔观察哈撒尔古城;在室韦,他感受当年蒙古部落的过往;在恩和这个目前中国境内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他体味十九世纪以来,百年恩和留下的“列巴姻缘”“一把抓”民间趣味故事与传说。
行走过程中,作者刻意参访了黑龙江省宁安和依兰两座古城,找寻那里的历史脉落和文化意蕴。在宁古塔,感受古代女真部落,满族先民的祖居地。在宁安历史文化博物馆,了解“宁古塔”的历史及创造的宁古塔文化。他参观宁安古石桥,了解黑龙江东部最早出现的驿站和驿道。在伊兰,作者徜徉于依兰博物馆,了解这座古代被称为“三姓”的城市历史。他参观五国头城中的东路都统兵寨,昏德公赵府、重昏候赵府、胡里改路万户府等故址,了解北宋二帝宋徽宗和宋钦宗“靖康之变”后,来到北地的幽禁岁月。
作者来到黑河,记录讲述自己跨越黑龙江,前往俄罗斯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的旅行经历。他在那儿逛江滨公园、火车站、精奇里江、博物馆、教堂,走入俄罗斯人家并转悠各式大型商超和连锁店,品鉴异域风情,领会其中的历史故事与人们的现实生活。
在迢迢路途中,《走河黑龙江》通过全景式、沉浸式行走与写作,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用行旅的方式打开一扇自然人文之门,跨越时空,与大地与心灵对话,让自己获得收获与快乐,从而体察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北方,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空间。回到写作缘由,作者说,《走河黑龙江》并非是写给专家的专著,而是与普通读者的一次行旅交流,将自然与人文相融共时,在寻觅大自然中蕴藏的秘密与诗意的同时,感受北方大地秋日的童话世界和人文意蕴,从而让作品变得新颖、饱满、哲理,充满趣味并独具魅力。
(推荐人:姜维勇,笔名禹安,作家、资深媒体人。深圳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老龄健康》杂志社主编,深圳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深圳之窗城市阅读推广人。)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