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窗综合>>正文

书写深圳45年,人人皆是“剧作者”

时间因人与事件而被赋予意义,成为特别的日子。2025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书都・走读深圳》推出《民家“书”城45年》专题报道,以书写致敬城市。

当观念溢出纸页,成为更为鲜活的演绎——8月24日,第45个“深圳生日”前夕,“书写深圳45年|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剧作者”对话活动在深圳书房举行,逢深圳书房开放1周年,《书都·走读深圳》改版3周年,“深圳”二字成为一种引力,写作者、文学研究者和城市媒体聚集,共同探讨:“当书写成为全民参与的行动,普通人如何用文字塑造城市精神?全民写作又能为深圳创新带来怎样的力量?”

当下的言语与行为构成回答,成为新的书写。

一群人,让自己成为符号

在深圳,有一群人自诩“深圳主义者”,视脚下的土壤为家园,所思所想,皆为深圳,是创造者、见证者,也是剧中人、剧作者。

黄东和(老亨),深耕社区文学十余载,鼓励在场者书写“附近”,“用文字编码自己的故事,将真实的个体经验符号化,使之成为可以分享的内容,产生新的生命力,也是对城市精神的延续”;他为书写者打造舞台,“仪式为内容创造条件,睦邻文学奖让普通人有地方写,作品有地方发,写作者被更多人看见”。

黄东和(老亨)

“老亨曾经是我在书中读到的符号,如今,我自己也成为一种符号。”在“深圳之窗”总编辑连芳菲眼里,深圳是最讲究“有用”之地,她义无反顾地来,而后发现总有人在读“无用”之书。“我没有爱错这座城市,因为总有一群人在做与文化有关的事。”她用思考引发思考:“AI已经成为一种媒介、一个平台,往后将成为空间或者疆域,这是所有文学创作者都要面对的趋势。”谢晨致力于推广青少年科幻写作,用行为回应时代命题,他表示,“‘刘慈欣’不是制造出来的,是生长出来的”。 

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为书写开辟空间。“我不是文字的书写者,但却是空间的创造者,阅读的推广者。”深圳书房主理人费新乾一句“深圳书房不是福田的,而是深圳的”掷地有声。深圳出版社副社长、《书都·走读深圳》总编辑魏甫华亦认为,“《书都》不是一个编辑部的事情,而是和每一个人,和整个城市都有关系,我们希望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做出好的城市文化。”

他们这一群人,让自己成为符号、一种隐喻——热爱深圳,书写深圳。一群人可以影响一批人。

一册书,创造“深圳语言”

一座城走过45年,个体命运与城市记忆交织,故事汇集。“看见,挖掘,传递,是最重要的事,也是《书都·走读深圳》一直在做的事。”活动现场,《书都·走读深圳》总策划李晓锋表明初心与坚持。

李晓锋

改版3年,《书都·走读深圳》始终关注深圳,留意民间,以打造“一座城市的文化说明书”为使命。时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6月,推出《二代“深”长——与特区共生共长的青春叙事》特别报道,目光瞄准年一代;8月,推出《民家“书”城45年——新大众文艺运动的深圳语言》特别报道,看向民间,回溯来路,以书写致敬书写。

“一个城市至少要有一本这样的文化说明书!”福田区图书馆馆长刘涛感慨道。“深圳客”联合创始人卢青则认为,“杂志应当承担观念传播和教化的作用。《书都·走读深圳》用开放的态度,呈现深圳的民间叙事”。

语言承载观点,重塑认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廖令鹏透过纸页“重新认识了老段(段作文)”;《南方日报》记者马芳得以“看到他者的情感,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深圳”;两届香港中文文学创作奖得主、香港青年文学奖舞台剧奖获得者萧璟成为“深圳这个城市的感受者、体验者”……这些与深圳相关的语言成为另一种表达,影响更为深远:8月初,《二代“深”长》英文版报道发布于英文《深圳日报》。活动现场,其总编辑孙锦带来新的观点,新的启示:“当下伦敦、纽约、西雅图等地的城市传播,摈弃了宏大叙事,而是用一个个人的故事来拼凑城市图景。”

作为深圳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关婷发问:“读者想看到什么?我们需要留下一些什么?”她的困惑亦为杂志的使命。据悉,《书都·走读深圳》杂志计划推出“深·城”系列丛书:《我在深长——深圳人的45个面相》《深村十记——深圳老村的新文化样本》;看向人群,提供不一样的活法,也引领读者走进城市深处,重新认识这片土壤。

无数个“一”

成为时代的“剧作者”

在深圳,写作是最为平等的事。身处于包容、开放的土壤,人人皆是“剧作者”。

陈彻坦言自己没有成为一个作家的打算,但“每天扑面而来的故事太多了,每天都有新鲜事,在深圳,我没办法不成为一个写作者。”令狐与无忌,前工程师,写下他一代工程师的故事,表示“会继续写下去”;西西是工程师的家属,“不管在深圳还是离开深圳,书写始终是与深圳相关的”。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洪霞并不奢求每一个人都成为专业作家,但坚持“每一个人都要有发声的权利,生命的意义在于其广度而不在于生命的长度。”文字从生活与工作的缝隙溢出,改写一部分人的命运。

从工人到诗人,谢湘南通过写作完成身份转换,为在场者提供经验:“如何从时间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写作观念,是所有写作者需要思考的事情。”段作文在30年前曾接受谢湘南的采访;30年后接受《书都·走读深圳》的采访,他视之为一场轮回。写作新人王海波受到鼓舞,“我羡慕诸位达到的高度,是你们的坚持让深圳的书写走得越来越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书写,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候选人欧阳婧祎代表“深二代”发言,言语真挚,“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结果——可能是收获成功,或者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一场因“深圳”而起的对话,人群聚集,个体对话成为时代的共话。

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深圳之窗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深圳之窗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

qrcode_for_gh_04f6adc5f733_430

相关推荐

书写深圳45年,人人皆是“剧作者”

2025-08-27

2025人民数据大会:企知道携手人民数据助力中国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5-08-27

长源青少年夏令营圆满举办!长源青少年暑期开启成长新体验

2025-08-27

都2025年了,为什么校服还会“一市一款”?

2025-08-27

惠州榕城技术学校:深耕职教领域,为学子铺就成长快车道

2025-08-27

“中裕扫码办”数字化服务新实践亮相第11届全国智慧燃气发展论坛

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