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窗综合>>专栏>>老龄健康专刊>>正文

白首读书不为迟

有人说年纪大了,眼神也不好使了,也不用上班挣钱了,每天看看电视,瞅瞅手机,逛逛公园,还读什么书?却不知电视和手机虽有其长处,画面眼花缭乱,内容五花八门,看着也热闹,却并不能取代读书。只有静心专注地读书,才能得到像陶渊明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那样一种心灵轻松愉悦的体验,在这样持续的美妙体验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因此退休后一定还要重视读书,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这里用得上这样一个故事: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见汉代刘向《说苑·建本篇》)晋平公七十岁了担心再读书学习太晚了,盲人大音乐家师旷于是鼓励他说:青少年好学,像太阳初升,光芒四射;壮年好学,像中午的阳光,明媚而艳丽;老年好学,像燃着了蜡烛,也会放出一缕光明。有蜡烛的光明指引,总比在昏暗中摸索好吧?

葛桂斌 网站 (1).jpg

可见,老年人读书学习再不济也像点着蜡烛走夜路,如果不读书学习就会像盲人一样在黑暗中摸索了。毛主席也说过:“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愁煞人。”正是明白这样的道理,他一生真正做到了不读书就活不下去,就在临终前的几个小时,还要读书。在漫长的岁月里,在革命的危急关头,他总是比别人站得高看得远,除了重视调查研究之外,还得益于他的博览群书。

英国考古学家约翰·卢伯克说:“像一个人的记忆一样,书就是记忆,因为在书里,包含着人类的历史进化发展的过程,年代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也指出了自然界的神奇和优美,借着书的帮助,人类渡过了多少难关,抚慰了多少忧患和悲戚,使忧伤的时光沐浴愉悦的阳光;借着书的启迪,我们获得较完美和较爽朗的思想和满脑子的概念。”任何一个读者借助于阅读都可以和外部世界沟通,进而改善自己的心灵。

人类进化论始祖达尔文曾有过一段饶有趣味的自述:他在年轻时代对莎士比亚等人的诗歌十分入迷,这使他心灵自由而快乐,思维非常活跃。可是以后的许多年里随着对阅读的疏远,他的思想也如同变成了一种机器,只能机械地从无数事实和原料中剔取出一般规律。他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对艺术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中另一部分能够产生高级意识状态的能力的衰退。为此达尔文给自己开了一个良方:假如自己能够从头再活一次,一定要给自己规定这样一个原则———每个星期都要抽出一定时间去读名著、听音乐。“只有这样,我现在业已退化的那一部分能力才能在持续不断的使用中保持下来。事实上,失去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幸福,而且还会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会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高尔基说:“假如没有书籍,我会被愚蠢和下流淹死。”因此他“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正是那些宝贵的精神食粮拯救了、哺育了高尔基,使一个流浪汉成为无产阶级的文学大师。

葛桂斌 网站 (2).jpg

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肯定的。但真要读得好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首先,要有选择地读。俄罗斯大作家屠格涅夫说:“不要阅读信手拈来的书,而要严格加以挑选。”因为我们可以接触到的书籍数不胜数,而我们的精力却是有限的,因此德国文豪歌德说这就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东西上面,把一切对你没有好处和对你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歌德的意见无疑是对开卷有益说的批判,很显然并不是开什么卷都有益。俄罗斯伟大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也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

其次,要系统地读。平时自然可以随便翻翻各类闲书,但真要读出好的效果来,还需要讲究点系统性。比如若对文学感兴趣,不妨先读一读文学史,系统了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再一一找来阅读,这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毛主席读历史就很注意系统性,他一生把二十四史读了很多遍,从中发现了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是零碎地阅读所做不到的。

第三,要批判地读。每个人都要多读书,不可不信书,不信书必陷入虚无。但是也不可全信书。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告诫人们读书时要有所怀疑,有所批判,有所取舍,不可全盘接收。1954年,毛泽东与吴晗谈话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皆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法国哲学家阿伯拉尔说:“在学问上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要坚持和经常地怀疑。”宋代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明代陈献章也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也。”因此读书应遵循无疑———生疑———释疑———长进的规律,做到不迷信权威,不盲从舆论,对待书籍也要像鲁迅先生那样批判地继承。为此应做到1. 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2. 旁征博引,质疑书中的观点;3. 集思广益,争鸣书中的观点;4. 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不会为书中谬误所惑,也才能开卷有益。

最后,要深入地读。深入地读就是既注意略读,更重视精读。英国作家培根说:“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应该咀嚼消化。”茅盾的经验是:“重要的书至少读三遍:(1)对经典文艺著作先粗读一遍,领略其大意;(2)精读之,入细体会要旨,领会技巧;(3)将书中最精彩部分,重新过目温习一遍,这是咀嚼功夫,以便牢记。”对经典书籍泛泛而读,走马观花,是难有收获的。要学习毛主席的读书方法,例如运用批注法,很有利于读得深入。毛主席读《资治通鉴》有一段批语:“《通鉴》里面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它要帮助统治阶级统治,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诗写文章吗?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说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因为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地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但是,没有秀才也不行,秀才读书多,见识广,可以出谋划策,帮助取天下,治理国家,历代的明君都离不开秀才。”又如他在读王勃诗文时写下这样的批语:“青年人比老年人强,贫人、贱人、被人们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大部分发明创造,占70%以上,都是他们干的。30%的中老年而有干劲的,也有发明创造。这种三七开的比例,为什么如此,值得大家深深地想一想。结论就是因为他们贫贱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如果党再对他们加以鼓励,不怕失败,不泼冷水,承认世界主要是他们的,那就是会有很多的发明创造。”像这样的阅读就是十分深入的,读出了自己的心得感悟,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下马种花,并且收获到香甜的果实。                               

2021年4月4日

(葛桂斌,学者,作家,著有教育著作和文学作品多部)

葛桂斌 网站 (4).jpg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

qrcode_for_gh_04f6adc5f733_430

相关推荐

习近平: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2021-11-30

老年人失眠保健方法都有哪些?

2021-11-22

解读益生菌“新选手”——AKK菌

2021-11-22

每天喝咖啡可防老年痴呆!原来老年人喝咖啡的好处有这么多

2021-11-22

李克强对全国老龄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批示

2021-11-17

市卫生健康委勇创广东省医养结合示范机构获佳绩

202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