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BIBF期间,中资海派联合创始人、中资出版社(香港)联合社长桂林刚入住北京的酒店,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第一轮约见。她在大苹果版权代理公司中国区负责人眼中,是永远冲在一线的图书策划公司老总。2001年,桂林结合香港金融上市公司10年管理经验进入出版业,带领中资海派一头扎进充满创新精神的深圳,从财经出版起家,开疆拓土,出版图书2000余种,一干就是20多年。这家低调的公司每年保持10%以上的销售增长,2024年上半年,销售增长依然稳健。
桂 林
中资海派联合创始人
中资出版社(香港)联合社长
26岁实现财务自由,凭什么?
进入出版行业前,桂林做了10年金融。上世纪90年代,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营业,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波高峰成就金融领域的黄金时代。“我们是武汉大学金融系,很对口。”桂林说。
大学毕业后,桂林分配到中国珠宝湖北省公司,薪资比国内很多普通岗位高出好几倍。半年后,桂林跟随当时的男朋友,也是现在的先生黄河去深圳创业。
彼时的深圳金融业还在萌芽期,他们常在路边摊淘我国香港和台湾的金融投资书,繁体字,时价100多元一本。慢慢地,桂林开始在当时为数不多的财经类杂志《投资者》上发表投资文章。“所学专业知识要跟真正的市场结合起来才行。”尽管桂林心中有个模糊的概念,但没想到机会这么快降临——被李嘉诚的长和公司发掘去做投资操盘手。1993年,香港还没回归,李嘉诚在大陆找了离香港最近的据点深圳,成立长和实业公司,做房地产、股票投资。桂林从中国台湾房东的手中接过长和人力部打来的电话时,还有点懵,“感觉不太真实”。
一周后,24岁的桂林成了长和深圳公司唯一从事证券交易的大陆女生。虽说学金融出身,但年纪轻轻操作近2500万元的盘子,是不小挑战。很快,她为公司赚到钱,经常出差到全国各地。只用半年时间,桂林就充分感受到一个事实——与先进、创新的公司为伍,成长非常迅速。“专业性+持续学习力”的职场初体验,为她后续做书奠定强大基础。两年后,桂林和先生实现财务自由。
2001年,桂林脱离金融圈在国外待了1年。回国后的她在深圳注册一家商务管理公司。“最早合作的出版社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一个选题来自于“颇费周章的出国经历”,她觉得这是个绝好的选题点,策划了包括旅游、商务、探亲、留学、移民等在内的五大类“自助出国指南”,共11种,为当时合作的出版社贡献几千万码洋。
2002年,中资海派正式成立。中资海派的另一个创始人,是桂林的先生黄河,主要做市场。创业之初跑渠道最辛苦。为让桂林将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专注做内容,黄河负责开拓市场。
《真北》出版,唤醒原始热情
2008年,桂林初次去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带了60寸的超大行李箱,黄河笑她:“感觉好像要出国1个月。”箱子装满各种约访资料。
“每次出差,像打仗一样。”桂林随身携带公章,看中选题,很多版权当场敲定。公司运营20多年,桂林当场拍下的很多书依然是图书市场上的经典之作。2006年引进《魔鬼经济学》,引起读者对大众经济学的关注,引领财经图书市场;2009年策划《看谁在说谎》引发社会的微表情识谎热潮;2013年推出“地缘政治三部曲”,提前10年预料国际局势剧变;2022年推出《美元陷阱》,上市即成为经济金融新货币战争扛鼎之作……而管理图书作为看家品类,以高屋建瓴的作品《真北》为核心,形成完整的类别矩阵。
2008年中资海派出品、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真北》,彻底将桂林的原始热情打开。16年后,《真北》的影响力已从中国100强企业高管下沉到很多创新创业者以及中层管理者。
沙中掘金、特立独行的“价值出版”人
经管图书是中资海派的核心产品,但还远远不够。
2015年前后,桂林和她的团队通过对全球及国内经济趋势、相关产业趋势的深入研判,敏锐意识到数字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细致分析垂类市场诉求后,凭借“沙中掘金”的眼光,通过对作者权威性、影响力、可开发性、读者群诉求及选题在未来3~5年延展性的综合考量因素,桂林和团队在国际版权市场率先搜寻和引进相关选题。“数字新经济全渠道增长”系列丛书从战略决策、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客户管理、新零售等多个层面,点面结合地为目标读者提供专业助力,同时也清晰体现中资海派前瞻性、系统性、独占性的产品线规划思路,以及独特的“中资海派基因”。
与“引领阅读风潮”密切相关的产品逻辑,是前瞻性的选题眼光。《数据化决策》作为应用信息经济学之父的量化方法论,10年前还是一部“过于超前”的作品;随着时代与社会发展,它逐渐得到更多管理者和企业用户的认同、理解,进而将其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依据。2022年,中资海派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推出《数据化决策》(第三版),新增大量战略咨询深度服务一手案例,横跨多个行业和领域。
以该选题为核心产品,中资海派选题团队深挖数字经济内涵及细分类别,搭建服务于全社会、管理者和普通人的作品梯度,包括战略决策方面的《数字商业底层逻辑》、人力资源领域的《价值激活》、市场营销领域的《乔布斯商业创新底层逻辑》、新管理领域的《绝对成交话术内训手册》、新零售领域的《浪潮式发售(全新升级版)》、《拥抱你的客户》,以及新材料领域的《未来黑科技通史》。落脚到每个细分领域再下探,将产品进行垂直化操作,从理论到实操。系统化的选题生态体系,在整个同类书市场上形成独树一帜的、完整的、底层逻辑清晰的产品线。
想要在出版行业建立护城河并不容易,况且是以引进版权经营为主的图书公司。桂林的做法是,所有产品除了符合企业价值观外,最重要的是基于严密的市场分析做出决策。“我们通过详尽的内部和外部分析,制定战略,同时了解机构投资者和天使投资人对行业的视角。”桂林拿“数字新经济全渠道增长”系列举例,考虑到作品专业性,组建编辑团队时,首先考虑该项目的参与编辑要具备经济、管理、信息化等专业背景及全球化视野,以更好地把握内容、保证作品高标准。进行译者选择及翻译风格确认时,编辑与译者充分沟通、密切跟进,给译者专业建议,并在之后的每个节点力求“深挖到极致”。
系列作品的整体包装上,做到层级分明、互相呼应。从数字新经济的管理、技术到应用层面的不同作品,采用既有内部逻辑性又有鲜明区别的设计逻辑:管理层面的精装大开本+烫金工艺设计,技术层面采用新兴元素,应用层面使用符合目标读者喜好的大色块边栏;考虑到专业读者有对重点段落一读再读的诉求,内文装帧上采用类似于“读书笔记”的设计方法,抽出精髓给读者,并插入同类作品中的重点句子,互相映照,提升读者体验感,加深理解;每本书上也会列明该系列其他作品,方便读者按图索骥,从不同角度补充相关知识体系。
出版业价值投资有怎样的底层逻辑?
“专业性”既是优势也是限制,它意味着高度精准且集中的读者群体。中资海派的产品向来以长销为主,“但碰到热点就是爆款”。
类似的事情在中资海派的发展史上发生过许多次,典型的案例包括因国际局势变动而突然受到关注的“地缘政治三部曲”系列,其中的《弗里德曼说,下一个一百年地缘大冲突》仅在短视频平台就销量过万;《早起的奇迹》是近3年的超级畅销书,公司为该书专门成立了遍布全国各地的专属社群。
总有爆款,并非运气使然,真实原因类似于投资领域的价值投资原理——不一味追求利润,而是用心策划好作品,并在营销上精心布局。在中资海派,一句话全员皆知:选题策划开始之日,就是营销方案成形之时。每一步都是“步步为营”——即使版权、翻译、编辑、设计、印制环节的非营销人员,都必须在工作中带着营销思路和用户意识;直接面向市场的营销与发行团队,除了传统的营销与宣推工具外,进一步深挖垂直渠道,不断推陈出新。比如,“数字经济全渠道增长”系列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外国作家作品,中资海派选题提报之时,作者就会收到详尽的英文版营销策划案;作为国内最早请作者提供手写体“致中国读者信”的出版机构之一,中资海派将其升级为短视频形式,拉近与中国读者的距离。
很早之前,中资海派就在经济管理、金融投资等强势出版品类上成立“专家委员会”,邀请相关领域不同身份的权威人士加入,并以对高品质作品的认同感为前提,引导他们在选题评估、翻译、解读、作品推荐、宣推等多方面为心仪的作品出力。近年来,专家委员会的功能不断发生新变化:有自媒体人身份的权威人士,通过私域渠道向其粉丝推广定制化“签名版”,精准送达目标读者,比如《浪潮式发售(升级版)》就通过自媒体渠道触达更多希望通过互联网创业的C端读者;有课程开发团队的则对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形成具有本土化价值的互补性课程;与作者连麦直播或进行作者专访,以实现互相背书的也屡见不鲜。不同于很多直面C端的公司,B端客户资源始终是中资海派服务的重点对象之一。“数字经济全渠道增长”的重要用户群体之一是国内大型现代零售企业,将《拥抱你的客户》(全新升级版)这类对新零售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作品向这些企业定向推广,赢得大额订单的同时也提升了中资海派的品牌影响力。
奔赴内容生态的星辰大海
时代风口在变,读者的阅读场景也在变。中资海派对趋势的拥抱不仅体现在选题与策划端,更体现在定位的全方面升级。
从“出版机构”变成“内容服务商”,在保证强大出版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中资海派建立完整的内容商业生态,通过“纸书、电子书、有声书、直播与短视频、课程”五位一体的方式,满足读者多方位的阅读诉求。除了将内容深挖到极致,中资海派注重作品的延展性。早在4年前,桂林就提出“关联、互动、衍生”三位一体的内容商业生态,并且迅速在整个营销与营销体系中践行。
带着这样的思路,中资海派在2021年“世界读书日”成立“早起俱乐部”社群,从那天开始,相关自营社群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目前已服务全国近万读者,覆盖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早起”“知道做到”为主题的衍生品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海派出品,必属精品”成了值得粉丝骄傲的共识。
时代剧变,出版行业也处于变革大潮中。对此,桂林很淡定。“中资海派建立的是家庭阅读生态圈,既然是生态,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事物。追随目标读者的诉求,因应阅读习惯的变化,带领团队一起修炼好‘内功’,守好我们的‘真北’。任凭市场环境潮涨潮落,都不会动摇我的初心,就像我亲手策划编辑的《财富自由笔记》中说的那样,我们找到并坚守着自己的热爱,未来就一定是星辰大海。”
对 话
Q
后悔从长和办公室冲动离职吗?
我连当月的工资都没要,直接冲出了领导的办公室……
因为我已经实现财富自由了,根本不在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那时候我会觉得这个世界非黑即白,我一心一意为公司创造价值,被人告状,完全无法接受。
当然,愤然离职后,也会反复问问自己,决策到底对不对?所以,现在碰到一些二十四五岁的孩子,比较冲的时候,我特别能理解,我会跟他讲,“你比我那时候好太多了。”
到现在,我骨子里还是有特别倔强的一面,可能这部分真的改不了。但我会跟年轻的同事说,我们的精力、时间太宝贵,不要浪费在这些无谓的争执、冲突的事情上。
Q
后来去了哪里?
后来进入金融投资公司,工作变成了投融资接洽。
上班的地方不在公司,在银行。老板说:“你不用来公司,直接从家里到银行去就可以了。”
现在回头想一想,那个年代大家“讲故事”的能力太强,反而做实事的坚定性比较少。当然,那是一个时代变革很重要的年份。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人就好像踩在棉花上一样,很飘。因为,在我的理解里,学金融出身,统计学、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都是有理有据的,但现实跟我理解的越来越远。
但在这家公司,一直以来,我都是走的最晚、来的最早的一个。我们老板经常7:00后来上班,我比他早。这个期间,我也没有停止过学习。5年,把MBA读完。别人下班,我正好安静地学习一下,节假日基本都要上课。
Q
为什么最终离开了金融行业?
在学了管理后,会去思考真实的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也在不断确认,不断评估,什么是我真正热爱的事情,什么是我奋不顾身去奔赴的事情。
我太不愿意去编这么多“故事”,一直想用专业知识,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所以,回头看,我能借助自己在金融领域的系统性学习赋能中资海派,是公司发展到今天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持续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启智的过程。在成为一个想成为的自己的路上,不断地找寻自我、认清自我,确定自我。
Q
中资海派的使命是“为精英阅读而努力”,您理解的城市精英是什么人群?
作为出版人,我们试图读懂每一个人的焦虑与渴望,读懂一座城市的喧嚣与沉默,读懂一个时代的沉浮,同样我们也真诚希望中资海派和我们出版的作品也能被众多的读者读懂,读透。
而我所说的精英群体不仅仅指成功人士,而是一直努力向上、不断精进、持续学习的这一帮人。这种人最终无疑会走向他的成功。
至于说是不是大家、社会公认的这种成功概念,我觉得并不重要。
Q
2006年,中资海派推出《魔鬼经济学》《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这些选题被很多大社PASS掉,您被哪个点触动了?
2006年过年期间,深圳还没有中心书城,只有罗湖书城,我跑到罗湖书城调研,《魔鬼经济学》这本书竟然被放在了教材教辅类目。可想而知那个时候的阅读氛围是什么样子了。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也是同时间上市。这是我第一次做真正意义上的欧美版权书。我心想,正好检验下自己看问题的水准。但是两本书连泡都没冒一个,我当时就慌了。
但是,这两本书是从我专业角度做出的判断,作者是非常牛的。史蒂芬·列维特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40岁以下年度影响力经济学家。最重要的是,他写的经济学叙述方式太有趣了,比如讲到麦当劳的组织架构其实跟三K党差不多,在游泳池旁边的溺水死亡率更高……多么颠覆性的想法。不仅有专业的背景还有特别独特的叙述方式。
Q
中资海派做了很多有预判性的选题,尤其《最寒冷的冬天》,为什么会预测得那么准?
这本书是2010年10月底上市的。版权追了1年多。全书60多万字,其中有2万多字被删减。
当时就想,这样一本很敏感但又很有价值的书怎么能够快速上市?真的是靠4个月车轮战,翻译、编辑到最后出版,重庆出版集团当时的领导、我们的合作伙伴,全流程开绿灯,实现了多次1+1>2的创造性合作。
当时,集团发行的每个人都学这本书,才成就了这本书现象级的畅销。成绩都是我们与出版社通力合作创造的,不仅只是中资海派的功劳。
Q
《真北》作为影响力持续了16年的现象级作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塑造则常常带有这家企业创始人身上深深的烙印。对于中国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来说,领导者文化甚至直接说老板文化就是企业文化的主要来源。
从2008年到今天,《真北》都是伴随我们中资海派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北针,《真北》的影响力也已经从中国100强高管下沉到很多创新创业者以及中层管理者手中。这些足以证明我当初的直觉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一直以来,我判断的标准就是一本书的内容是否具有前瞻性、引导作用,内容是不是积极向上。
我在选书的时候,并没有把利润率排在第一位,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Q
2020年,中资海派开始筹备女性话题图书?
其实国内掀起女性主义热潮之前,大概2020年年底,我就已经开始在筹备女性类话题图书。
最开始出版女性类图书,我们还是有点谨慎,书名叫《财富自由笔记》,连“女性”两个字都没有讲,当时对市场的判断还有点战战兢兢。但我们在文案部分,非常强烈、非常自然地呈现了“女性的创富”。
我觉得这本书就好像是我的自白书。作者是女性,3个孩子的妈妈,深知自己的天赋、酷爱和技能。我相信也是当下很多女性的心声,我们需要找到各自的天赋、酷爱的事情。这也是我毕生追求的理想。
于是我跟我们团队的人说,“这本书我自己来加工”,改标题花了3个小时一气呵成。
也正是有这些摸索和努力作为铺垫,为接下来《女性的力量》的横空出世,积累了经验的势能。本书作者是凤凰卫视前主持人费萼丽,在作品中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多年来的思考、方法娓娓道来,直言不讳地分享了如何穿越现代女性生活的诸多困境。
《女性的力量》点燃了许多女性读者心中几乎要熄灭的那团火焰。一口气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了数十场发布会,场场人气火爆,说实话,这真的有点始料不及。
印象较深的是,许多读者捧着这本书激动地对我说,感谢《女性的力量》说出了她们内心最想说出的话,也鼓舞她们勇敢去做那个最真实的自我。
Q
军事战争题材的书也是中资海派的强项。为什么做这个板块呢?
哪一个男性对于战争题材、历史内容不感兴趣?
我们一直在跟随读者一起成长。买我们管理、金融投资图书的人,随着10多年的成长,他们也到了一定年龄,事业达到了一定高度,也有时间回头看一看自己真正内心热爱的作品。
此外,中资海派建立的是家庭阅读生态圈,既然是生态,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事物。
Q
中资海派后来又拓展了大众心理学、家庭教育板块?
我做的第一本家庭教育图书《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现在这本书依然畅销。
当时正好是我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也面临着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有很多困惑,也有盲区。总的原则是,家里可以请阿姨打理生活日常,但教育陪伴孩子一定是自己的事情。
Q
《早起的奇迹》是中资海派近年开拓的个人成长板块的代表作品。从经济管理到个人成长似乎是一种“降维”,为何要开发这个板块?
这套书在签版权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到了后续的运营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在国外有一个早起社群,我们连同她的社群运营模式一并加入到我们的营销计划中。这是现在做书跟从前特别不同的地方。尤其是版权书,我们除了看作者的背景、书的内容,还会关注作者的营销资源,有哪些可以助力我们后期推广。
所以说中资海派开发的优质内容,就是要帮助新一代的读者打开一些视野,提供一个不同的角度,用阅读的态度,让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可以很宽阔,也很包容,可以有更多不一样的思考,可以有更多的奇迹发生。
Q
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这些作品对您来讲是否是非常陌生的领域?
没错,都得重新学。当然,这些学习我都不是被动的,我本身看到这些眼睛是放光的,我很愿意不断挑战自己的知识边界。
《未来黑科技通史》就是一次大胆突破自身知识边界的尝试。关于的新材料领域并不是我的能力圈,但是我愿意抱着学习的心态去了解前沿的科学技术。其实我还有一个技巧,就是作为出版人,我自己并不一定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但我一定要能够识别谁是真正的专家,同时也要请教业内的专家去佐证。
本书作者莱斯·约翰逊可以说是门萨俱乐部的一个技术大牛,不仅三度荣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杰出成就奖,也是NASA太阳帆深空任务的首席研究员。我认为他集毕生之力写成的作品,对我国的材料科学学界以及普及应用一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我的姐夫恰好是武汉大学化学系的教授,也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他的意见更加坚定了我打造这部作品的信心。
不出所料,这本书的上市在社会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还荣幸入选《人民日报》2023年自然资源优秀科普图书+“新发现·科普书单”。
Q
公司的每本书您都要把关?
一直到今天,公司的每本书都要入我的眼。
我们公司的产品数量并不多,如果连我自己都不认同自己都不愿意看,还怎么去借助产品链接更多的人?为城市精英提供内容服务,你不站在前面,怎么能够去引领阅读的潮流?
这同样是我们引进《乔布斯商业创新底层逻辑》的核心理由。其实乔布斯去世这么多年之后,我们回头再看,他对于苹果公司最大的贡献,还是他作为企业创始人真的愿意去做一名产品经理,聚焦公司的每一款产品,甚至每一个细节和功能都要亲自反反复复推敲打磨,当然,你用心所做的一切,你的消费者最终都会感受得到,这也是我们这本畅销作品中所强调的关键。
Q
中资海派在人才培养上,是怎么做的?
我特别认可《聘谁》中强调的一个概念,企业面临最重要的问题永远是招聘失败!只要是能与组织或企业共同进退的员工,一定是认同领导者、企业文化的一群具有相同“符号”的人。
价值观不一致的人在一起合作会很痛苦,所以我宁愿走得慢一点,宁愿付出更多的精力。
新人来,我会先植入公司的文化,培养一个编辑至少是8~10个月时间,有大课培训,也有一对一讲解。大部分时间我会一对一针对图书进行讲解。大课我会讲出版逻辑,但编辑在运用过程中会抓不到方向,容易走偏。真正做了3年,才能达到基本标准。
我对编辑的要求是什么?化腐朽为神奇的编辑才是真正优秀的编辑。把好变得更好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把不好变成好就很难,也更体现水平。
Q
渠道这部分,中资海派是怎么操作的?
在深圳,最初甚至都没办法找到发行人才。我们的第一批书就直接跟当当、京东合作,新华书店系统基本上从开始创业的时候就没有做。
迄今为止,我就把传统发行全部交给出版社,甚至馆配我都没有要,只要线上。跟出版社保持共赢心态来去做事情,合作才是愉快的。
Q
中资海派在新媒体渠道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现在我们也在引进科技领域的人才。我想说的是,即便以前做得再好,到了一定阶段,不是说要清零,而是不要认为自己很优秀,真的有很多自己无法企及的东西,在这个时代要保持开放心态去学习。
其实很早以前,在《浪潮式发售》的启发下,我们就尝试过在直播间做知识分享,但后来发现,几个不同定位的直播间,风格一定不能混在一起,卖货就是卖货的话术,做品牌就是品牌的节奏。
中资海派的新媒体电商会剥离出来放到科技公司里去,正儿八经变成一个科技公司,要不然公司的属性还是传统产业。
Q
中资海派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拒绝了各种企业的收购、投资合作?
因为我们是做投资出身的,知道公司被收购后,会有哪些可能性。
我理解金融要为实业服务的,我们不能屈服于资本,也不能被资本裹挟,但如果金融真正是为实业助力的话,肯定也不去排斥。就像2个月前热播电视剧《城中之城》讲的:金钱可以是梦想的翅膀,也可以是灵魂的枷锁。
恰好公司最近出版的《巴菲特致管理者的信》也印证了我的想法,资本运作是一柄双刃剑,首先不要伤到自身核心的东西。
目前中高端的企业和管理者培训教育,是我们正在评估的板块。要合作的话,一定是经营资源互补,当然排第一的一定是人的因素。
校 对:马 葵
编 辑:戴佳运
初 审: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