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纯文学作品成为小众甚至是奢侈的时代,能够有耐心读几页散文实属不易,但《走河黑龙江》是我在这个深秋的深圳周末,一气呵成完成的阅读体验。这种体验愉悦,自然,作者远山孤旅的色彩和情调,带给我天高地迥般的心灵之旅。我没去过黑龙江,看完这部作品,却一下子萌生出跟着作者脚步也完成一次北国之旅的想法。“我以南方的荔枝,思恋北方的高粱。我以南方的热烈,思恋北方的苍凉。”这两句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南方北方》。读罢孙重人先生的《走河黑龙江》,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就是这两句诗意的画面。作为一位在深圳定居的江西人,孙重人的北国行视角独特,感情充沛,给读者全新的感受。
本书是一位深圳知名作家的河流、森林与大地之歌。孙重人的文字兼具科学视角与人文温度,用“行走的笔墨”为城市与荒野立传。作为一位旅行达人,他有一种自然情节,长期关注自然与人文生态。作者以河流为经,以季节为纬,全书10章,章题即路线:从大兴安岭深处的库都尔河出发,沿黑龙江干流东下。空间线索之外,作者更暗藏一条时间暗流——秋季。“写作于秋天”被反复提示:层林尽染的白桦、风中摇曳的金色麦浪、湿地里鹤舞翩跹……当南国仍挣扎在长短袖的过渡期,北地已进入一年中最绚烂的收敛时刻。孙重人选择此时“走河”,等于把北方最富视觉冲击力的面庞推到读者眼前;而他笔下“金黄—深褐—雪白”的色谱递进,又让阅读体验像看一场延时摄影,色彩在纸面静静燃烧,最后归于霜雪般的沉静。
深圳人写北方,似乎天然带着“温差”。当大多数岭南客还在把“东北”简化为冰雪、烧烤、二人转,孙重人却单枪匹,沿着北纬50°的寒温带去“走河”。从深圳湾的咸湿海风到乌苏里的莽林,他先让自己成为一只逆风的候鸟,再让文字成为候鸟衔回的苇秆——搭出一座可以眺望中国北方的“空中栈道”。孙重人的“荒野叙事”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不同于常见的游记、随感,是一种行旅者的思想升华。在《走河黑龙江》里,我读到一种“南方瞳孔”的惊喜:当热带的经验突然撞进寒带的苍茫,语言的温差便产生雾气,雾气又折射成虹。于是,这本新书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走河”,更是一次“温差美学”的实验:让南方的体温去测量北方的体温,再让两种体温在纸页上握手、碰撞、和解。
海德格尔提倡人要“诗意地栖居”,而诗意的重要蕴涵就是思想的活力和魅力。孙重人的散文创作风格独树一帜,其自然写作的“三重景深”魅力无限,高超的写作技法展示出文字的活力和魅力。作者一贯带有科学视角的“冷”与人文温度的“热”。《走河黑龙江》把这两极调校到更细腻的景深:知识景深——他记录红松的“树冠羞避”,写落叶松与桦树的“混交策略”,写乌苏里江“倒摇金”鱼群的洄游路线,数据与学名俯拾即是,却从不堕入科普文的枯涩;体验景深——他写自己把耳朵贴在刚被锯开的红松断面,听树脂“像婴儿啼哭般”滋滋作响;写夜宿白桦林,月光把树影投在帐篷上,“像无数举臂的瓷人”。知识被感官瞬间点燃,于是阅读者不仅“知道”,更能“感到”;情感景深——最动人的段落,往往出现在“我”与“他者”的相遇:与使鹿部猎民围火喝酒,与草原母亲并肩挤牛奶,与俄罗斯老人在布拉戈维申斯克互换烟丝。作者并不掩饰自己的“外来者”身份,反而以适度的陌生感,衬出主客之间的温度交换。
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家认为,评价一部作品,必须弄明白和解答好三个问题,即作品说了什么,作品对我说了什么,我对作品说了什么。通观《走河黑龙江》,孙重人呈现给我们的是作家深厚的人文积淀,行走中的诗情画意。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作者心中山水,笔底波澜,他所表达的正是平易近人的行旅观感与审美体验。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有关黑龙江的人文历史索引,打开这本书的最好方式,就是按照这个索引,跟随作者的脚步,完成一次心灵之旅。这可能也是作者笔下最动人的意义:把“远方”带回日常。它不提供答案,只赠送回声。你合上书,却再也关不上窗——窗外,一条名为“黑龙江”的寒流,已在你胸口日夜潮起潮落,提醒你:去吧,去成为大地的读者,也成为自己的行者。《走河黑龙江》正是把这条“隐形黑龙江”引流到南方,引流到深圳,引流到每一读者心里。
收到《走河黑龙江》的那个午后,深圳正被湿热的季风包裹。我翻开书页,仿佛瞬间被一股来自北国凉风吹透——那种辽阔、清冽、带着松脂与黑土气息的风,吹散了城市上空悬浮的焦躁。孙重人在秋天一路“走河”,丈量一条大江的呼吸与脉搏,替我们拆开了被刻板印象层层包裹的北方。
孙重人前往中国最北面的大小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和三江平原等地,沿着黑龙江,从大兴安岭源头到抚远三角洲,再深入兴凯湖畔进行了一次长途跋涉,将北方的自然与人文景致揽入视野和行走过程中,完成了这部作品。在迢迢路途中,《走河黑龙江》通过全景式、沉浸式行走与写作,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用行旅的方式打开一扇自然人文之门,跨越时空,与大地与心灵对话,让自己获得收获与快乐,从而体察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北方,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空间。
读之有感,填词一阕。
临江仙
读罢诗书思塞北,依稀心手相牵。
春花易逝柳梢前。
举杯杯已尽,断水水何怜。
只愿人间情最好,草青常绿堤边。
回眸帆影海云天。
去来都是梦,一笑忆当年。
(姜维勇,笔名禹安,作家、资深媒体人。深圳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老龄健康》杂志社主编,深圳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深圳之窗城市阅读推广人)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