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化讲座第五季
闪亮登场
文化中国、对接盐田
浸润学术、启迪民智
老少咸宜、雅俗共赏
第一讲
《人类的灾难与文学》
文化学者、作家
胡野秋
从新冠肺炎切入
全面解析人类应如何反思灾难
精讲灾难文学经典作品
《鼠疫》《霍乱时期的爱情》《失明症漫记》
讲座时间
2020年4月26日(星期日)16:00-17:00
观看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荔枝微课”
(名称: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
主讲人:胡野秋
文化学者、作家
曾任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总策划、香港卫视《东边西边》首席嘉宾,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客座教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参与起草《深圳市文化立市规划纲要》《深圳文化产业2030战略方案》等。导演作品:电影《爱不可及》、纪录片《触摸》等。编剧作品:电影剧本《出轨者》《夜行动物》等。出版专著有《胡腔野调》《冒犯文化》《闲人,书生活》《作家曰》等。在优酷、腾讯、网易等网络平台开设人文脱口秀节目:《胡腔野调》。
大众文化没有雅俗之分
——文化学者胡野秋访谈
宁波晚报记者:陈晓旻
日前,胡野秋应邀在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作题为《大众文化的真相》的讲座。
记者:今天的话题是大众文化,有人说大众化是文化的发展方向,您认同吗?
胡野秋:大众化是未来的趋势,起码还会保持强势50年。社会文化包括三种:第一种叫主流文化,就是政府在倡导的文化。第二种文化叫精英文化,精英文化就是大学教授、研究所的那些研究人员他们在做的东西,也叫小文化。那么第三种文化就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就是老百姓的文化。当然这个又不仅仅是我们过去理解的老百姓的文化,它还包括商业包装、市场营销的文化。
记者:如今有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似乎明星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代表?
胡野秋:应该讲大众文化,或者文化产业的一个副产品就是明星,尤其是造星机制。当然这个造星机制在低级阶段和初级阶段,是绝对需要明星带动的,包括现在中国的观众,你们看电视剧,往往是看谁演的,谁谁演的我就看,这是明星效应。其实这个明星效应,也是件很麻烦的事。现在中国的电视剧制作,一个电视剧的投资有一半甚至更多是给明星拿走了,剩下的人加起来可能就拿那点钱。
鼓励这样的现象是谁?是大众,我们就要看他(明星),因为有他在。明星是谁制造的?就是我们这些人制造的。但当我们心甘情愿买单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我们助长了一种不良的生产机制,而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在韩国也不可能。因为美国是导演中心制,韩国是编剧中心制,中国现在真的是演员中心制,而且演员还很牛,必须在多少档期内做完,不行我就走人,钱拿到他就闪了,不管你。因为更多的人在找他。这种情况是很不正常的。
记者:那么,您认为大众文化有没有雅俗之分?
胡野秋:我觉得不要把雅和俗对立起来。什么叫雅什么叫俗,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红楼梦》刚开始出来的时候,它就是大俗的,而且在那个时候,小说都不能够公开署自己的名字。所以中国的四大名著很奇怪,作者其实是搞不清的。尽管我们今天知道曹雪芹、高鹗是《红楼梦》的作者,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这几个作者,都是我们后来给安上去的。什么时候安上去的?民国。《红楼梦》就是胡适坚持认为是曹雪芹,所以这些研究都有争议,说明什么?那个年代写小说不认为是个什么光彩的事,写完了都不敢署名。
那时候小说被认为是下里巴人的东西,是俗的。但是到今天,突然把它变成了大雅的东西。所以我认为大雅和大俗之间其实没有绝对的差别。比如卓别林,他是喜剧明星,但是他几乎所有的作品,如《城市之光》、《大独裁者》那些片子,今天都是喜剧史上的里程碑,电影学院的高级教材,绝对进入了雅的状态。雅和俗本身其实没有那么明确的分界,就看你怎么看它们。
看一个作品好不好,不是看它是雅还是俗,得看它故事有没有讲好,有没有把这个故事讲得吸引你,然后在吸引你的同时还告诉你一些背后的东西,能让你看完了还能思索,这就够了。
记者:大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为消费而生产,所以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吸引眼球。现在很强调发展文化产业,可是过于商业的后果很让人担心。
胡野秋:文化产业实际上是在搞商业,不是在搞文化。文化只是它的素材。很多人担心,以商业化的眼光来看待文化,会不会对文化产生很多负面的东西?我们知道,文化产业当中如果过于商业化的话,肯定会有负面的东西,但是,它正面的东西也非常多。第一,它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第二,它会推动创新,今年的文化和明年的文化是不一样的,这就要创新。第三,它能够普及。原先我们要看舞蹈,就要到现场去,可能要花上千元的费用,现在你在家里,也照样可以欣赏到。而且有时候在家里欣赏,看到的画面效果可能比去现场更好,声音效果也更好。
如果我们避开商业化本身的弊端,实际上商业化对我们文化的发展还是有很多积极贡献的。
记者:大众文化既要有大众性,能满足公众需求,同时又要能传递价值取向。这两者矛盾吗?
胡野秋:这里有一个文化生态的平衡问题。满足世俗需要的文化成品可以很多。真正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却只能是,至少主要是高端的文化成果与文化人才。从人类与民族的文化发展上来看,一个李白胜过一千个三四流的写诗者,一部《红楼梦》胜过一千本二三流的长篇小说。我们不能只看到市场,而看不到真正的高端文化。
文化精品,有深入浅出者,如《红楼梦》;也有深奥者,如爱因斯坦与霍金的著作。一些短平快的畅销书,时过境迁之后不过尔尔。一些东拼西凑、模仿跟潮的赝品,不过是文化中的三鹿奶粉。有这些纷纷杂杂毫不奇怪,问题是我们有没有鉴别的能力与机制,有没有打捞与支持高端文化成果的魄力与眼光。
同样是以追求票房畅销为目的的电影,仍然有着高下深浅的区别,《泰坦尼克号》与《阿凡达》都是商业大片,但它们的思想文化含量是令人满意的。
记者:请您评价一下中国当下的文化产品,比如电影。
胡野秋:实际上很多导演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市场和艺术怎么统一的问题。比如冯小刚,他作为一个导演,过去他必须要先拍片能赚钱,投资商才愿意给他第二部片子拍。假如他上来第一部就拍《集结号》,他这辈子可能都拍不了片子了,因为《集结号》是不挣钱的。
但是他前面那些贺岁片的电影,如《非诚勿扰》、《手机》、《甲方乙方》等都是小投资,但高回报,市场很好。这种真正的大众电影我觉得也是很好的,其实美国好莱坞也有很多,就是大众的。但是真正经典的电影,它一定是要有一些追求的,或者要讲述一种价值观的。这种价值观包含在艺术中间,在讲故事中间。
冯小刚这次拍的《一九四二》,将会是个里程碑的作品,尽管它与同期上映的《泰Jiong》票房完全不能比。《一九四二》首先讲了一个好故事,刘震云的小说本身是没有单一完整故事线的,很难拍成电影,但是冯小刚做到了。其次,这是一个史诗性的电影,有完整的背景,有感人的细节,有各种丰富鲜明的人物,而且他在选择叙述故事的时候,真正有责任地面对那段历史的真实,所以他是个有良知和勇气的导演。
记者:大众文化有很强的娱乐性,而您很强调读书,为什么?
胡野秋:阅读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来说确实意义太大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到底是在上升还是在沉沦,看什么?看他们在不在读书,看什么人在读书、读什么书,这是美国南德书屋的总编辑说的话。
现在如果去欧洲,就会发现欧洲的读书人非常多,就在普通老百姓当中,只要到绿草地上一看,到处躺着、坐着的人,一般身边都有一本厚厚的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读书大国,但是我们现在的读书现状其实是很值得忧虑的。特别是孩子,家长们一定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现在很多人不读书,只读图,只会让人的思维扁平化。现在电视、电影,漫画、卡通,我们的手机、网络,基本上是读图的形式。总是读图不读书,最后会降低人的智商。
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深圳之窗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深圳之窗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