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究竟多大年龄才算真正进入老年?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国际国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了避开老年人年龄标准的争议,本人在此采用一位日本学者的观点,把60岁以后统称为人生的晚年。参照发达国家及我国公布的人的平均寿命年龄,60岁以后的人生晚年至少要有20多年,甚至更长。这20 多年该怎样度过?养生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涵。为了表述清楚,我把晚年养生归纳为四个关键词,即正视、护身、养心、安神。
一、正视。要正确、理性地看待人生晚年,不伤感人生苦短,不哀叹时日无多,坦然面对自然规律,自觉保持良好心态。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有一首名诗《登乐游原》。诗云:“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诗人面对夕阳晚景,触景生情的一番感叹。由于诗歌道出了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长期流传下来,成为老年人人生感叹的形象写照。其实,生老病死、人生无常,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
既然如此,就应该坦然面对,大可不必过多的伤感哀叹。如果过度地渲染晚景虽好但时日无多,就会成为认识晚年的一种误区。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曾说过:“如果一个人度过了诗一般的一生,他一定会视老年为他最幸福的时期。他不但不会使可怕的老年来得迟些,反而会期望老年的来临,渐渐把老年造成他一生最幸福的时期”。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到了老年,时间总是太过短暂,日子飞逝如箭。人们把这一段日子名之为最好的时光。从生活的舒服愉快的角度看,这段日子确实是最美好的。”这些名家的论述表明,是否正确理性地看待晚年,是能否做到科学养生的首要问题。
就我国当下的社会保障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来看,绝大部分人的晚年,基本上可以处于衣食无忧、生活随意的状态。无工作压力,无复杂的人际关系,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确实是人生最幸福的时期和最美好的时光。
从时间跨度来看,这段“幸福时期”和“美好时光”,相当于人生的四份之一。如果在这么长的时间内能够尽情地享受人生,此生基本上称得上是无怨无憾了,还有什么可伤感、可感叹的。因此,人到了晚年,看人生要多一点辩证法,不能只看到“夕阳西下”,看不到“美好时光”。更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一味地为那些不可改变的事情伤感哀叹。如果真是那样,那就是可惜了晚年这段最幸福的美好时光。
二、护身。要护关节,护五脏,护血管。身体的各部分都要“省着点用”,不过度消耗,不忽视保养。
人到了晚年,就像一辆旧汽车,虽然仍在马路上开,但如果不精心保养,随时有可能报废。因此,护身显得尤为重要。护身同健身不一样。健身的重点是锻炼,护身的重点是保养。根据人体的组成和机能,老年人最关键的是要护好关节、五脏和血管。
人到了晚年,骨关节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腰腿痛是时常发生的事。因此,护关节就尤为重要。这个“护”字学问很大,简单讲就是要做到“两个不”:不过度消耗,不任性妄为。比如,爬山走路是有效的锻炼方式,但对于关节退化的老年人来说,爬山已不是适合的锻炼方式,走路也不一定要每天走完10000步。
否则,就会造成对关节的过度消耗。不但不能达到锻炼效果,反而会产生损伤,得不偿失。另外,有的老年人喜欢旅游,这本是好事,但务必要选好旅游路线。名山大川虽美,但已经不适合老年人去登攀。旅游行程过于紧张,老年人也经不起这种劳碌奔波。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随着性子跟年轻人一样地高强度锻炼活动,势必产生过度消耗关节的不良后果。
从医学角度看,人之脏器的完好程度决定了人能否长寿。因此,护好五脏十分关键。老年人养生,必须懂一点护五脏的科学知识。
中医认为,“脾胃是养生根本。胃弱则全身失养、体虚受病。如果胃气充足,人不仅能正常地受纳足够的水谷,而且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更加正常,人体的脏腑也因此各司其职:清升、浊降,气血充沛,经络、筋肉和皮毛得到荣养,四肢才会有力,筋骨才会灵活,皮毛才会润泽,人才会祛百病而长生。”这段话表明,护五脏首要是护脾胃。脾胃好则样样都好。因此,人到了晚年,养胃必须时刻在心。吃饭不能过饱,饮酒不宜放纵,操劳不能过度。按照苏联的巴甫洛夫学说,脾胃不好不仅与饮食相关,还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
人如果精神紧张,过于操劳,必然伤及脾胃。现在微信上常常流传各种养生观点,其中有不少是错误的。比如,有的说老年人吸收功能差,应该多吃肉类,否则就不能保证营养。这绝对是误导。且不说老年人有个体差异,即便从整体而言,老年人消化功能普遍较差,怎么能够放开了吃肉呢。
护五脏除了护脾胃外,还要护肝、护肺、护肾、护心,都有相应的科学知识。最经典的是中医的表述;“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因此,老年朋友要自觉地掌握这些知识,尽量做到喜不过度,怒不常发,忧不自找,思不妄想,恐不至极。使晚年生活无忧无虑,开心快乐。
对于老年人来说,心脑血管病是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因此,护血管丝毫不能马虎,关键是应懂得怎样去护。一般来说,人到了晚年,血管硬化是不可避免的退行性改变,大可不必惊慌失措。但必须高度重视,不能听之任之。西医对于血管病的解说,大多就血管本身而言。如血管硬化、血管痉挛、血管堵塞等。而中医则有另一种完全不一样的解说,称之为“情志失调”。即在中医看来,凡是操劳思虑过度、忧恐时常伴身者,极有可能得心脑血管病。
对此,我本人的患病经历也完全佐证了这一点。我曾有过几次眩晕发作,神经内科都把它视为脑血管病,得出的结论也是因血管痉挛而诱发。而我本人则清楚地意识到,每次发病都与疲劳和失眠有关,这正好证实了中医的“情志失调”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护血管不仅要按照西医的要求,服用必要的改进和舒通血管的药,还要遵循中医理论,避免“情志失调”。
三、养心。要懂得养心是养生的根本。养心是欲望自制、精神自律,也是心态的自我调适,更是防病祛病之关键。
魏晋南北朝“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写有一篇著名的《养生论》,其中写道:“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并进一步指出:“善养生者,清虚静态,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虑,寂然无思虑。”这两段话的内涵转换成现代话语,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养生必须先养心。心静神安方能身体健康。一个善于养生的人,要懂得通过修性来保神,通过安心来强身。爱憎不能动情失控,忧虑不宜十分在意,真正做到面对世间万物无感无惑,不为所动,身体与气血就能自然融和,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
二是养心必须做到心静无挂,少私寡欲。淡泊名利,心如止水。知道名位有伤德行,就自动放弃不去经营。而不是心里很想要又强制自己不要。明白食物之厚味有害性情,就弃之不顾,而不是很想吃又抑制自己不吃。真正做到遇事不入心。精神气度高雅清纯,与众不同。心胸旷达无忧无虑,处事低调不去多思。用佛家的话说,就是要“外不着相,内不动心”。
三是养生不能舍本求末。不能仅从身体单方面去考虑,而是要把心境、欲念、精神等因素都考虑进去,真正做到养生先养心,抑制欲望,排除杂念,调整心态,精神自律,使自己处于无私无欲、与世无争的状态,从而祛除百病之根源。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走进了科学养生的殿堂。
四、安神。要懂得安神是安养生命之“神”,努力做到思念不杂,处事专一,清净恬愉,淡而无为。
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曾对安神有一段经典论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意思是说,一个人要做到安神,必须思虑行事纯而不杂,专一不变,淡泊无为,行动遵循天道,这才是真正的养神之道。而中国古代经典《淮南子》,则认为清静恬愉是人之本性,倡导“以恬养性,以漠处神”的存养之道,使之更符合生命发展的根本需求。
综合上述这两种观点,使我们对晚年养生过程中如何安神,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一,生活中想问题做事情,必须相对专一,不可一心多用。人老了,虽然没有工作压力了,但仍然面临不少选择的困惑。比如,要不要帮助下一代带孙子孙女?要不要走向社会继续发挥余热?是宅在家中读书看电视,还是经常外出旅游?应该说,选择做什么决定于每个不同个体的人生观和家庭情况,是无可厚非的。但一定要出于本人意愿,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不能违心地去做某一件事,更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
比如,出于无奈,被迫在家中带孩子,但心却早就飞到风景名胜去了。这样,不仅孩子带不好,而且也会影响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因为,神已不安心已乱,出事就是早晚的了。对于老年人来说,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的办法是分阶段进行。比如,对下一代明确表示,只能帮他们带一年孩子,一年后要计划外出旅游,他们要自己想办法请保姆。再比如,上半年集中精力在家里研究写作,下半年外出观光旅游。这样,就不会一心多用,也不会纠结不安,心神不定。
第二,要把安神和养生与塑造人生的高境界联系起来。以上所说的庄子和《淮南子》的观点,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做人要“清净恬愉,淡而无为”。晚年是一个人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极好时期。有些事以前做不到,现在却完全可以做到。以前看不透的某些方面,现在则完全可以看穿看透。所以,人们常说,老人是长者,也是智者。因为人生智慧和年轻时候相比完全不一样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人应该能够彻悟人生,看透世情,保持与世无争、清心寡欲的良好心态。不再计较个人得失,不再看重名利荣辱。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然看到有一些老人,一谈到过往,就生气发怒,总觉得自己该得的没有得到,不是组织和单位对他有亏欠,就是别人对他有亏欠。其实,这样做,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心神不定,影响身体。
综合以上四个关键词的内涵,我们就可认识到,养生不仅是一个科学概念,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正视、护身、养心和安神,分别是四个彼此相关的子工程,每一个都不能偏废。一个人到了晚年,如果能把这四个方面都做得比较好,不但可以达到养生健体、延年益寿之目的,而且也可达到较高的人生境界,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智慧长者。
(本文作者系深圳大学退休教授,现年70岁)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