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亚平
“深圳速度”是一个时代的标签,也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1981年10月8日,中国一冶承建的深圳国际商业大厦破土动工,1982年4月,提前94天竣工,深圳国际商业大厦创造出平均5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获得时任深圳市副市长罗昌仁肯定,施工单位如数领到94万元港币的奖金,轰动全国,这里是创造“深圳速度”的起点。
1982年11月~1985年12月的37个月时间里,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建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简称“国贸大厦”,下同),创下了三天一层楼的新记录,刷新“深圳速度”。国贸大厦建成后,成为“深圳地标”,深圳第一高楼,周边地区也被称为国贸商圈。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多次提到“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并将其建设速度跟特区改革开放划上了等号。
1982年2月,小平同志的视线掠过到处还是水田、鱼塘、低矮的房屋的罗湖,站在当时的深圳国商大厦楼顶远眺望建设中的深圳国贸大厦,承诺下次等大厦建成后,一定要上去看一看,时光飞逝八个春秋,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他终于站在这个中国第一高楼的顶楼上,发表了对深圳改革开放最肯定,也是最重要的讲话,原本计划只讲15分钟,最后讲了45分钟。
作为“深圳速度”的代名词和最重要的载体,深圳国贸大厦领风气之先,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为“风起云涌”的中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火车头和导向牌。
深圳国贸大厦终究难免会成为一段故事和历史,但重新对这段历史的审读和理解,对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仍不失启发和示范效应,尤为是在当前“改革再出发”大的历史背景条件下。
深圳经济特区执政者在当时提襟见肘财政困境之下,为什么会心血来潮,突发奇思异想要建一栋高楼呢 ?
经济特区成立前的两个月,57岁的罗昌仁与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吴南生坐火车一起来到深圳,负责分管城市建设工作,成为特区领导班子中的一员的罗昌仁记得,一踏进深圳罗湖,沿途四处荒山野岭、炊烟零落;一下火车,东门走到特区机关全都是泥巴路。
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务会通过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瞬间成为一方创业热土,全国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争相前来,不少的机构部门都想过来盖上栋办公大楼,作为对外联络的“窗口”以抢占先机。尤其一些对港农畜牧有出口产品的省份,这种需求有位迫切。为此,深圳考虑专门辟出一块地来,盖一栋高楼,作为全国各省市部门综合办公楼。当时,吴书记首先提出:要盖就盖中国第一,能在全国乃至亚洲首屈一指的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加大改革开放的决心。
最初,这栋高楼就起名叫“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简称深圳国贸大厦。但到底建多高,投资多少呢?当时大家心里都没个底。最初只打算盖38层楼,但刚刚竣工的江苏南京金陵饭店有37层,110米高,就稳享了“中国第一高楼”美誉,国贸大厦若想在层数上超越南京,争夺中国第一高楼的宝座,胜过一层也就行了,当时都是小富而安的思想。
梁湘接替吴南生担任深圳特区第一书记后,延续了这个想法,加快了建设步伐。特区初立,百废待兴,财政相当的困难,但新任书记梁湘信心满怀,产生了建更高建筑的雄心和想法,未来的深圳国贸大厦绝不仅仅只是做“中国第一高楼”这么简单,要有更高的诉求和目标,成为中国的标杆。
罗湖区深圳国贸大厦360度全景图(陈宗浩拍摄 1984年)
高楼必须跟世界接轨,跟时代同步,建成30年内不落伍的现代化高厦。过贸大厦整体规划修修改改,该该修修,楼层也从38层增到44层,最后增到53层,大楼总高度160米。这53层楼,地下3层,地面50层。规划设计了楼顶直升飞机停机坪,供直升飞机降落、起飞,这就是“中国第一高楼”出笼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定海神针深圳第一楼--平安国际大厦 (陈宗浩拍摄 2018年)
(摘自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版《深圳样本》一书)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