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说,可能不会有多少人知道或记得,罗湖火车站东侧,原本是有一座小山的,名字就叫罗湖山。
那是1980年五六月间,来自北京、上海丶广州等地上百名专家聚集深圳,规划深圳建设总体方案,他们首先建议“把罗湖建成金融和商业中心、高屋楼宇住宅中心”作为深圳建设的首期重点项目。位于罗湖火车站东侧的罗湖山也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搬!搬平罗湖山,扩建罗湖口岸。
在那不高的小山头,当年驻守着广州军区守备六团十五连一百多名官兵,他们担负着罗湖桥、文锦渡等重要目标和边防一线的守卫任务。搬平罗湖山,意味着十五连需要整体撤离并改变执勤方式,这并不是团首长点个头就可以达成的事情。搬!困难再大、情况再复杂也得搬!服从大局,服务经济,本来就是边防管理的基本职责。接到通知不久,团里及时调整了执勤方案,并将十五连整体转移下山,将长期驻扎的罗湖山如期“交给”了刚刚岀生的经济特区。
然而,要搬掉这座小山,犹如搬掉人们头脑那座“山”一样的艰难:有保守人士的犹豫,有当地村民的反对,有风水先生的“警告”,更有人质疑这样做是不是新的租界,是不是新的洋务运动。当然,也“惊动”了当时的港英当局,对方的电视台、电台和报纸连续刊发一些相关消息,更不乏一些反面的舆论宣传......推土机几经周折进场了,但依然阻力重重。有一天,施工现场不小心撞倒了一个电线杆,造成局部断电事故,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不问青红皂白,喊着叫着大闹工地,指骂挖人祖坟,贪大求洋,头脑发热,盲目蛮干,工程不得不停了下来。那以后,不时还有人举着标语牌闹到市委大院,编造理由上访,几个月里,推土工程先后三度被迫停工!
刚刚岀生的特区,陷入了一轮又一轮“怎么办”的激烈争论。
当年负责工程施工的市领导,是部队转业的一名老兵,尽管到了地方工作,但兵味依然十足:连一座小山都搬不动,还办什么大特区?他的观点和态度,得到大多数人的喝彩与支持,大家顶住压力,只用了几个月时间,便把地处深圳河边的罗湖山铲平,开岀了第一片“特区中的特区”,为罗湖口岸联检大楼、边防检查站及商业发展等,提供了一大片土地。
罗湖山被搬掉了,这在当年327.5平方公里的特区里,是多么重要的一步!又是多么曲折的一步。但这一步,如同打开了人们脑袋里顽固的枷锁,意义非凡!从此,罗湖山也就变成了现在热闹繁华的商业重地。
我们都不会忘记那崔人奋进的口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作为长期驻守在深圳边防一线的老兵,也是特区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目睹着这座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今又在这大都市享受着安逸的退休生活,感触良多,感受颇深——特区,你真的来之不易!
(作者,罗明鸿,男,广东清远人。从军20年,喜欢文学并勤于笔耕,转业后,进入政府机关从事党务和办公室工作,直至退休。)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