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之后 草根之身
姜达宪,内科主任医师,1934年出生于江西波阳磨刀石村,1954年考入湖南医学院医疗系。1959年大学毕业后,为了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志愿来到刚刚建区的宁夏工作,参与了宁夏大学建校,曾任宁夏大学医院院长、中国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学校卫生学会副会长等。2004年8月在银川逝世,享年71岁。
姜达宪出生名门,祖父姜鸿德先生为鄱阳颇有名望的私塾先生,父亲姜伯頾、伯父姜伯彰都是鄱阳俊彦。父亲姜伯頾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在广东革命军政府任职,后任彭泽县官员;伯父姜伯彰曾任孙中山先生机要秘书,1949年只身赴台,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立法委员。姜达宪祖母七十寿辰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亲书“庆衍其畴”四字贺匾。姜达宪12岁少年丧父,由在鄱阳从事中医的大哥扶养成人。因为父辈的历史原因,背井离乡来到了塞外宁夏,把全部青春奉献给了大西北。
1959年,姜达宪来到宁夏时,那时黄土戈壁、满目苍凉,他举目无亲,家徒四壁。但是,凭着他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他在西北扎下了根,他的生活也始终充满着阳光。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 年10月建立,同年宁夏大学建校,姜达宪是最早一批参与宁大建校的建设者之一,为创建宁夏大学付出了自己一腔热血。1962年,宁夏大学正式成立。今天的宁夏大学已经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西北享有盛誉。
大医厚德 救死扶伤
古往今来,“杏林春暖”成为病家赞颂医家医德高尚、不计报酬、医术高明的常用语。医生光荣,光荣的并不仅仅是这个职业本身,更是光荣在你履行医者使命时,对病人的每一丝体贴,每一点祥和、每一分无私的奉献。姜达宪的为医、为人充分体现了“医者父母心”。
姜达宪1959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湘雅医院)医疗系。北协和,南湘雅,是享誉中国的第一流医学院。姜达宪专业功底深厚,一丝不苟,认真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宗旨,特别是在宁夏大学创校之初,一穷二白,面临人才、设备、药品严重短缺的问题,他总是能够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40余年的工作实践,使他熟练掌握了学校师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能及时、准确地诊断和处理疑难病例,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在文化大革命前后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利用医生的身份,给与了很多老教授、教工和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照,在那个时代里展现出人性的光辉,有很高的威望。
知名作家亢彩屏先生曾任宁夏大学政史系教师,文革期间吃尽苦头,因公致残,定居苏州市。80年代初,她著有引起轰动的畅销长篇小说《马兰草》,书里面正面人物“小姜大夫”就是以姜达宪为原型创作的。里面记录了当年姜达宪曾经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无私帮助身陷险境亢老师。《马兰草》是宁夏第一部长篇小说,展示了文革期间的高校风云。因为姜达宪对亢彩屏等被打入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的同情和帮助,让他们在最困难的时代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人性的正义、善良和光辉。儒家讲:仁本之于心,叫“仁心”。孔子讲仁,孟子讲义。鄱阳人姜达宪身上的这种仁心,最终形成了他的浩然之气。他的大医厚德得到了宁大师生的交口称赞。
修身齐家 知行合一
姜达宪作为一个医生,见多了生生死死的事情,由此对人生的感悟也更加深厚一些。作为宁夏大学建校元老,他可以骄傲;作为家庭成分不好的青年人他很难受;作为五年制的五十年代医学院本科生,他很自信。他用坚强的毅力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身边的人,对子女更是言传身教。他曾经告诫两个儿子说:无事不可胆大,有事不可胆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临终之前,他特意留下遗嘱,不必过度治疗,牢记他人恩惠。
姜达宪1954年从鄱阳县中学考入湖南医学院时,当时全县能考上大学的人凤毛麟角。他在读大学期间,正是50年代中后期,是反右等几个大运动进行期。当时,他们这一批新中国最早的大学生,不只基础知识扎实,而且都经受了风浪。风雨过后,他的思想更加成熟、品行更加端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终身信条。姜达宪口才很好,有领导者的风度,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处事果断敢于负责,对下有威,对上不媚。个人生活上也严谨、朴素,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他恪守孝道,孝敬老母、关爱兄长,对子女要求严格,要求他们尊师、尊老,相亲相爱,要培养自信、阳光、健康的性格和感恩的心。
江西人文荟萃,自古人杰地灵。因为家学渊源,姜达宪的国学功底深厚。兄弟姊妹四人,他最小。大哥姜达秩先生是鄱阳名中医,姜达宪小时候就和大哥一起抄写医方、背诵汤头歌;二哥姜达育先生毕业于暨南大学,曾任上海瑞金中学校长,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姐姐姜达茀解放前到了北平,后在市政府单位任职。姜达宪为深厚的赣州文化所熏陶,除了专业以外,借助大学图书馆得天独厚的优势,几十年来博览群书、手不释卷。而且其书法、国画亦有造诣,其书俊秀,沉稳,洒脱,令人赏心悦目。
退休后,姜达宪情系故乡,力所能及为鄱阳做了一些捐资助学等工作,其事迹也被收录在《百年鄱阳人》中。晚年,他曾写一首七言诗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负笈湘雅未能忘,一去塞外春秋长。
朔风阵阵寒透骨,黄沙滚滚迷脸庞。
敖包是家能救死,金驼为车去扶伤。
无悔往路多坎坷,亦书亦画忆鄱阳。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