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财经
首页>>深圳财经>>财经要闻>>正文

新书推荐《打破常规:印度特色的繁荣之路》

2025-07-07 15:40  0

印度央行前行长、IMF前首席经济学家 拉古拉迈·拉詹

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 罗希特·兰巴

从印度出发,探寻经济破局之道


书名:《打破常规:印度特色的繁荣之路印度央行前行长、IMF前首席经济学家拉古拉迈·拉詹,全面剖析印度经济现状并提出破局之道。巴里·埃肯格林、《经济学人》推荐。公理商业图书奖)

作者:[印]拉古拉迈·拉詹 罗希特·兰巴

译者:余江 译

出版时间:2025年7月

开本:16开

页数:304页

装帧:平装

定价:88.00元

ISBN:978-7-5217-7833-5

编辑推荐:

1.印度是发展中大国,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且经济体量达到了世界第五。在中国劳动力成本提升、世界贸易冲突频发的背景下,印度能否接棒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了解印度经济的优劣势,有助于研判世界经济形势。

2.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印度未来的发展路径选择可能会影响它的外交立场。印度被视为“供应链转移潜在目的地”,其产业政策也对全球经济分工影响深远。对于印度未来的发展,全世界都极为关注。

3.东亚经济体基本采取了相似的发展模式,但是这条路在印度似乎走不通。印度打破传统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模式,利用印度的比较优势,发展内嵌于服务业的制造业,或者内嵌于制造业的服务业。但当下印度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存在短板。印度能否摆脱困境,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不仅影响印度,也对其他后发国家有重要启发。

4.两位作者均出身印度,且都接受过西方经济学训练,既熟悉印度,又具备国际视野。拉詹曾任印度央行行长,非常熟悉印度政策制定的过程。

5.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巴里·埃肯格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莫里斯·奥布斯特费尔德、布朗大学政治学教授阿舒托什·瓦尔什尼等大咖推荐。

作者简介

拉古拉迈·拉詹(Raghuram G. Rajan,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Katherine Dusak Miller杰出金融学教授。曾任印度央行行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任,著有《断层线》《我行我素》《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等。


罗希特·兰巴(Rohit Lamba),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客座经济学助理教授。曾任职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印度政府首席经济顾问办公室。

名家推荐:

巴里·埃肯格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

这真是属于印度的世纪吗?该国大规模基建投入与充满活力的高科技产业似乎给出了肯定答案,但地区发展失衡、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仍令人疑虑重重。若要客观评估印度的前景,没有人比拉詹与兰巴更值得信赖。

莫里斯·奥布斯特费尔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

在这个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时代,拉詹与兰巴为印度擘画了一幅大胆的包容性增长蓝图,其核心在于坚持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开放。这部富有洞见、引人入胜的著作,是所有关注印度及经济发展议题者的必读书目。

阿舒托什·瓦尔什尼,布朗大学政治学教授

拉詹与兰巴基于对全球经济与技术趋势的深刻洞察,结合对印度国情、政策进程及政治经济的清醒认知,为印度指明了一条创新的前进道路。这是一部令人眼界大开的著作!

媒体推荐:

《经济学人》

两位作者为印度勾画了全新的发展模式——他们认为这一模式比印度当前路径更能发挥其优势。

内容简介

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和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印度未来的发展将重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不仅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在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下,更值得我们予以重视。

在本书中,知名经济学家拉古拉迈·拉詹和罗希特·兰巴基于对印度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深刻剖析了印度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指出印度为何必须以及如何能够开辟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作者指出,囿于全球低端制造业竞争的白热化,日益加剧的保护主义趋势与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浪潮,印度无法再遵循传统的东亚发展模式(从农业到低端制造,再到高端制造,最后转向服务业),必须优先投资人力资本、拓展高技能服务业机遇、激励创新创业精神,并着力巩固而非削弱其民主根基,开创一条由思想与创造力驱动的独特发展道路。

本书将理论与现实分析相结合,拆解“印度困境”,为印度乃至其他新兴经济体突破传统发展逻辑、开辟知识驱动型发展道路提供了参考。

目录

“新发展译丛”序

前言

第一篇 有印度特色的发展道路

引言

第1章 国家如何走向富裕?

第2章 印度为何没有建立起全球制造业基地?

第3章 贸易转型与服务引领型发展道路

第4章 印度的希望该寄于何方?

第二篇 治理、能力及其他

引言 治理和结构

第5章 面向21世纪的治理:结构

第6章 面向21世纪的治理:流程

第7章 能力培养:儿童时期的挑战

第8章 能力培养:高等教育

第9章 能力构建:医疗

第10章 不平等问题的应对

第11章 印度与世界的交往

第12章 打造富有创造力的国家

第三篇 总结

引言

第13章 错误的道路

结语

注释

致谢

文摘:

前言

今天的印度将走向何方?它已经取代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它是会继续崛起,还是会令人失望地停滞在较低的增长率上,不足以为千百万加入劳动力队伍的人们提供就业机会?全世界的制造商将会争先恐后来印度开展生产?还是说,过去几十年来制造业就业占比的停滞不前表明印度已错过了登上工业发展班车的良机?印度是准备拥抱未来,还是沉溺于纠缠过去?印度人过得都还好吗?还是说这个国家正变得越发不平等,上层社会将迎来最好的时光,而中产阶级在缓慢沉沦?

以上疑问反映了围绕印度经济而争论的双方观点。一方无限度地看好,不愿意正视对印度必将跻身世界上最富裕最强大国家之列的任何担忧。另一方则充满挑剔,无视正在发生的任何积极现象。是否真如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所言:“你说的关于印度的任何真相,反过来都同样成立?”还是说,某一方的观点比另一方更接近真相?

对此如何作答至关重要,因为乐观者认为,但凡有必要,印度政府就应该强力推行自己的意志,哪怕冒着走向威权主义的风险。以中国的经历来看,其经济规模从20世纪60年代与印度比肩,发展到如今印度的5倍以上,跻身世界经济的两个超级大国之列。悲观者则相信,印度现任政府更擅长的是管控和压制令人不快的事实,而非真正为民众创造福利。只不过,他们这边一直没能提供有说服力的替代方案。

今天的印度显然存在着一种不安,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他们是印度人口中规模最大且数量仍在增长的那部分群体,已经不满足于陈词滥调。他们想要新的解决方案:能给予他们良好的工作岗位而非施舍救济,能改善如今的生活状况而非要求他们继续忍耐。如今轮到印度腾飞的乐观情绪只能暂时给他们提供支撑。

印度需要一个希望走向何方的愿景,因为这将决定当前要做的选择。为展望各种可能性,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乐观者和悲观者围绕当今印度发展轨迹的争论。

我们将在本书中解释,为什么我们认为悲观者正确地指出了许多事实,而过分乐观者掩盖了印度经济中正在显现的裂痕。太多的印度年轻人既没有工作,也没有找到工作的希望,于是放弃了寻找。劳动年龄女性被雇用的比例只有可怜的五分之一,是二十国集团中最低的。男性的情况同样令人汗颜。印度浪费了太多的人力资本,很可能因为没有创造出足够的工作岗位,而挥霍掉自己的人口红利,即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增加应该带来的收益。

同时,新的风暴还在积聚。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疫情和气候灾害带来的扰动正在迫使企业界反思其全球供应链,许多跨国企业考虑对制造环节实施近岸外包甚至回流(reshoring)。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工作岗位还有可能通过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自动化。

印度需要解决方案。乐观者认为政府做对了某些事情,这点不假。建立覆盖全印度的商品和服务税,以取代各邦自行其是的五花八门的税收—此类市场一体化改革建议很早就已提出,如今终于由现任政府付诸实施。印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兴建高速公路、隧道和农村道路。利用数字堆栈(稍后将详细介绍)和大规模开设银行账户,政府可以直接实施福利转移支付,在惠及受益人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资金漏损。2023年9月,印度在新德里成功组织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发表的会议宣言在若干棘手议题上达成共识,出色地完成了轮值主席国的任期。这些都是积极的进步。政府展示了执行能力,尤其是在所需行动(如兴修道路、厕所乃至雕像)较为明确,或者相关框架(如数字堆栈)已经由前任政府推出的情况下。对于一个在太多时候无法将计划落实的国家,这是可喜的变化。

然而,现任政府发起的各种行动并非都取得了成功,特别是它自己设想的一些行动。发展可持续的国民友好型智慧城市的行动,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与生产挂钩的激励措施(Production Linked Incentive,PLI),农业市场改革,以及在2016年11月废除500卢比和1 000卢比(在当时分别相当于7美元和14美元)面额纸币的去纸币化激进措施等,都效果不佳甚至造成破坏。私人部门的投资在过去10年保持不温不火的状态,说明社会对未来前景缺乏信心。

或许最令人担忧的是,关于如何创造工作岗位的经济思维仍停留在过去,印度依然试图用保护主义和补贴措施来促进制造业发展。对于如何积累这个国家最宝贵的资产,即民众的技能,以应对前方的巨大挑战,包括现任政府在内的历届印度政府均无所作为。为理解这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必须弄清楚经济增长规律已发生了哪些变化。

全球供应链的改变

货物运输费用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幅下降。跨国公司开始寻求成本最低的生产地点,因为最终产品可以很便利地输送到作为消费目的地的发达国家。当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市场化改革时,跨国企业在决定生产地点时注意到中国廉价但技能不足的劳动力与昂贵的欧盟劳动力的差异,它们发现把仅需低技能的制造活动,主要是将进口部件组装成最终产品(如收音机和电视机等)的工作,外包给中国是合理的选择。这种劳动套利带来的成本节约幅度极大,使企业可以无视在中国开展生产要面临的某些早期困难(如基础设施不足),而毅然开办工厂。随着中国走上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发展路径,生产迅速扩大,其现代化工厂能够开展大规模生产,满足发达国家的巨大需求。

最终,随着中国走向富裕,其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和技能得以提升,即便是更为复杂的制造活动(如之前需要进口的收音机和电视机部件的生产),成本也得以降低。于是跨国企业把全部制造活动都转移到中国。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中国从贫困国家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仅需低技能的组装线开始的这种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发展路径在其他东亚经济体也发挥了作用,如日本、韩国等,也包括中国台湾。因此印度现任政府自然而然也会考虑追随这一路线。

后文将指出,这一简单叙事忽略了中国走向成功的某些重要细节。但目前仍可以认为,中国乃至东亚发展路径的起点是以廉价劳动力吸引全球(及本地)制造商,开展对技能要求不高的出口产品组装业务。廉价劳动力带来的成本优势和利润是其他一切发展的基础。

但对希望追随中国路径的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后起国家来说,不幸之处在于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一方面,中国人口规模巨大,至今仍未耗尽其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储备,特别是在西部省份。因此,今天后起国家的劳动力在与依旧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和其他后起国家的劳动力相竞争,而非与美国或日本的昂贵劳动力相竞争。能否攀升到更复杂的制造活动也无把握,因为中国、马来西亚及泰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已经大幅改进了物流系统,能够很便利且廉价地在全球各地输送较为先进的制造部件。换句话说,在全球供应链的制造部分,每个环节都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另外,一个国家加入低技能组装生产既不能确保获得利润,也不一定能进入技能要求更高的其他制造业领域。

推荐人:北师香港浸会大学 姜羽尧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

qrcode_for_gh_04f6adc5f733_430

相关推荐

新书推荐《打破常规:印度特色的繁荣之路》

2025-07-07

解码DeepSeek及人工智能的未来

2025-07-01

李晓敏荐书︱《经营方略(全新修订版)》:一本企业经营管理的宝典

2025-06-10

夏云平教授荐书 |《巴赫传:时代、观念与书籍》

2025-05-19

袁文荐书 |《城市更新项目全周期业财税管理指南》

2025-05-07

李晓敏荐书︱《杭州模式:DeepSeek与中国算谷》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