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财经
首页>>深圳财经>>财经要闻>>正文

新锐科技史学者的AI话题新作:《AI文明史·前史》

2025-08-05 14:50  6

亚洲图书奖得主、新锐科技史学者

张笑宇 重磅作品

何怀宏、许纪霖、刘擎

俞敏洪、徐子望、张树新、杨飞

罗振宇、曹虎、王煜全、汪静波

刘瑜、施展、吴冠军、万维钢、陈楸帆

联合推荐


定价:79.00 元

书号:ISBN 978-7-5217-7768-0

作者:张笑宇

出版时间:2025 年 7 月

内容简介:

这本书以AI发展的宏观视角切入其起源、哲学基础和技术发展,从达特茅斯会议讲到深度学习的复兴与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未来,重点阐释了我们用来理解未来世界的四大核心概念:“涌现”“人类当量”“算法审判”“文明契约”。

作者认为,我们相对于AI,就是史前动物。在AI文明降临之前,我们必须做好安全声明,签订文明契约,才能让AI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延续。

因此,这本书带我们站在AI文明的视角回望当下的世界,阐释了技术对社会结构和文明走向的影响,并展望了人类与超级智能共存的未来。


这本书将带你重新思考以下问题:

· 深度学习为什么能使AI领域全面复兴?

· 我们是否走在通往AGI的正确道路上?

· 当前水平的AI如何替代人类工作,颠覆社会结构?

· 人类社会活动中是否存在AI不可替代的领域?

· 人类如何与超级智能共存,并确保其不毁灭人类?


作者简介:

张笑宇

新锐科技史学者、第一届亚洲图书奖与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得主。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攻读博士。独立学者,关注政治哲学、政治史、技术与社会关系等主题。著有《技术与文明》《商贸与文明》《产业与文明》《世界之中》等。


目 录:


前 言 III


第一章 从设计到涌现

从达特茅斯会议说起 003

从苏格拉底说起 015

形式逻辑大厦的坍塌 028

定理证明 037

创新不是设计出来的 042

换一种思路 050

让我们来造大脑 060

深度学习复兴 068

涌现法则 077

迈向 AGI 098


第二章 改变文明的参数

AI 前线风云录 119

人类当量 130

浅护城河领域 139

深护城河领域 148

价值重估领域 161

不可替代的领域 184

超级平台 195

匮乏的思想者 211

数字国家的政体 226


第三章 大坍缩时代

黑暗启蒙的时代 247

黑暗启蒙 vs 产缘政治 264

产缘政治的全球史 274

复杂社会的崩溃 283

大通缩与大坍缩 299

审判人类 317

重订社会契约 325

双货币体系 336


第四章 送别人类

理解超级智能文明 353

安全声明 359

文明契约 371

历史实验室 381


致 谢 405

注 释 407


编辑推荐:

1. 新锐科技史学者的AI话题新作

第一届亚洲图书奖及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得主张笑宇,继“文明三部曲”之后,携全新AI话题重磅作品,重新审视前沿科技与人类文明的交织及未来。

2. 带你纵览超级智能的兴起与人类未来命运

超级智能的出现可能标志着人类文明的新阶段,AI不仅是技术的延伸,也可能是人类文明的延续。理解碳基文明向硅基文明的历史性转换,关乎每一个人的个人命运。

3. 为你构建起AI时代的认知思维框架

作者采用“技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AI文明的视角回望当下这一新旧纪元交替的关键时期,深入政治、经济、历史和社会等多个领域,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思维框架,帮你构建起面向未来的认知能力。

4. 知名企业家、投资人、学者、媒体人联合推荐

何怀宏、许纪霖、刘擎、俞敏洪、徐子望、张树新、杨飞、罗振宇、曹虎、王煜全、汪静波、刘瑜、施展、吴冠军、万维钢、陈楸帆 联合推荐。


各方赞誉:

这是一本让人先睹为快的书。收到书后,我一天多就读完了,并推荐给同行。我虽然不太赞同其中的技术至上和不断进步论,但这本书新颖、独特,大概是国内第一本坦然乃至欣然接受AI将胜过人类的书。

——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笑宇的新作,视野宏阔,大气磅礴,从AI的技术变迁与知识迭代写到当代地缘政治与产缘政治,揭示了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一个可能出现的大坍缩时代。人类会因此向死而生吗?一切取决于我们的理性认知与明智决断。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在赫拉利的《智人之上》和博斯特罗姆的《未来之地》之后,张笑宇的这部新著仍然令我深感震撼。作者以社会工程学方法推演了AI对人类未来的冲击:智力劳动将被全面冲击,知识面临价值重估,权力从政治精英转向技术精英,一切知识生产方式都将被根本性地改变。但与许多陷入技术悲观论的人文学者不同,笑宇在AI的挑战中发现了新希望。他设想的“历史实验室”让经典思想史争论获得了科学验证的模拟方法,当然他冷静地指出这可能会杀死历史哲学本身,但我们焉知这不是一种“破坏式创新”?他构想的“文明契约”为超越“加速主义”与“对齐派”的冲突开启了崭新的思路,我也期待基于“时间序列”而非“空间权利”的社会契约论有可能真正变为现实。这是一部视野宏大、严谨、冷静又充满想象力的著作,让我们在惊心动魄的AI时代保持开放的思考和期待,因此从容不迫。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与思想史教授

《AI文明史·前史》是一本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及其对人类社会深远影响的著作。从达特茅斯会议开启的AI研究路径,到符号主义与联结主义的兴衰,这本书详细剖析了AI技术的演进。同时,它还深刻分析了AI如何改变社会结构,催生新的经济模式和政治形态,以及给教育、就业、伦理等方面带来的冲击。书中对技术社会学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社会形态和人类演化的展望,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是理解AI时代不可多得的佳作。

——俞敏洪

新东方创始人


太多洞见,扑面而来:给哲学家的情书、涌现法则、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图灵定义、人类当量、两性冲突与AI伴侣、主奴轮回、重置vs革命、产缘政治、技术进步主义、大坍缩、算法审判、基因与模因、历史实验室、文明契约……去读吧!读完之后,看官会不会像我一样问,什么是超级智能也永远无法算出来的?

——徐子望

高盛集团前全球合伙人


这本书是一部由大问题驱动的思绪浩荡、信息汇聚之作,字里行间渗透着对迄今为止人类已知文明的忧思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在文明坍缩、暗夜开启之际,厘清人类已知文明的关键问题,寻访未来可能的通路,本该是思想者们应尽的责任。可惜这样的学人太少,可读佳作更是不多。谢谢作者在此书中对数字文明的简练梳理和精彩洞见,使我有机会重新整理自己对人类已知文明的认知,书中提及的大部分问题也是我多年的疑惑。郑重向朋友们推荐这本著作。你如果想了解当今世界复杂、混沌状态的前世今生,同时对人类未来充满好奇,就应该认真读读此书。

——张树新

中国互联网产业奠基人之一


张笑宇是我的忘年交。我素知其才华横溢,功力深厚。他拥有独特的史学思想,其勤奋和深入社会各界的观察,造就了他特立独行的青年才俊形象。

《AI文明史·前史》是其世界文明三部曲之后的又一力作。该书以星际宇宙空间为载体,以新物种的假设为条件,以人类社会的哲学发展为背景,详细论述了当下世界热点——AI的发展路径和未来趋势,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层影响和思考。其对AI缘起的白描,对AI到AGI路径的哲学思考,对规模法则和涌现法则的运用,极现功力。若说赫拉利的《智人之上》对人工智能“质”的论述深刻过人,那么《AI文明史·前史》的“人类当量”之说对人工智能“量”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作者深信,人类的智能时代即将到来,人类社会各方面将深受影响。从经济发展到社会治理,从个体到群体,从一国到地缘,各种危机都在显现,但新的AI文明所展现的前景依然光明。你可以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和结论,但你认真阅读此书,对系统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和考证种种事实,以及认知宇宙新物种来说,是个捷径。开卷有益,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杨飞

资深风险投资人


作为近年来进入大众视野的新锐作者,尽管笑宇已经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但我还是从他的新书中感受到一种令我毛骨悚然的快感。我感觉我同时读了一本厚重的科技史著作、一本犀利的未来学著作、一本恢宏的地缘政治著作和一本浪漫的科幻著作。

最震撼我的是书中提出的“人类当量”这个概念——如同核弹用“TNT当量”衡量威力,AI的威力要用能替代多少人类来衡量。但笑宇的笔力还不止于此。他从达特茅斯会议写到AI通过图灵测试,从“量产智能”对社会结构的釜底抽薪,写到算法政治与地缘政治的板块重组,最终抵达人类与超级智能的生死契约,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AI时代的认知框架。这不是又一本泛泛谈论AI的作品,而是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切开了时代的皮肤,让我们看到血管里流淌的真相。

很多人相信AI时代可能是一个1%的超级个体凌驾于99%的芸芸众生之上的时代。果若如此,书籍可能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最后可依靠的平权力量。在这个人们主动或被动加入流量或推荐算法逻辑的年代,仍有笑宇这样的人甘于花上几年时间,写一本书来主动帮我们提出时代的大哉斯问,太温柔了,太好了。

——罗振宇

得到App创始人


在人工智能重塑世界格局的关键时刻,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框架来理解即将到来的文明转折点。作者通过“涌现”“人类当量”“算法审判”“文明契约”4个核心概念,深刻剖析了当前技术革命的本质逻辑,特别是“人类当量”的概念,以冷静的数学视角揭示了AI效率优势带来的根本性挑战——当智能生产成本降至人类的1‰时,这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经济规律的必然展开。

对企业领导者而言,这本书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事实:我们正处在类似于工业革命的历史拐点,但这次变革的深度和速度前所未有。就像200年前“决定用蒸汽机驱动车轮的少数人”改写了整个工业文明一样,今天能够理解AI文明底层逻辑的企业家,将成为新纪元的奠基者。书中“算法审判”的概念对于企业家可能具有深远意义:企业今天构建的每一套管理体系、制定的每一项激励机制,实际上都在为未来AI治理提供语料和范本。那些习惯于通过算法压榨员工的企业,终将发现自己也被更高级的算法“审判”;而那些相信每个个体都值得被尊重的组织,则可能在AI时代获得意想不到的“慈悲”。这不是道德说教,而是文明演化的铁律——我们种下什么因,就会收获什么果。正如作者所言,“文明史上的每一次革命都发生于少有人问津的边缘地带”,那些能够理解新物种“底层逻辑、组织架构和生命力”的企业,将不仅仅是商业竞争的胜出者,更可能成为文明传承的守护者和新纪元的共建者。

——曹虎

科特勒咨询集团全球合伙人、中国区和新加坡区CEO


我们很幸运,生在了智能革命的时代。但革命的特点就是之前和之后差异巨大。设想你生活在工业革命的时代,你的邻居瓦特刚刚改良了蒸汽机,你真的能预想到未来世界的巨变吗?幸而张笑宇在他引人入胜的新书《AI文明史·前史》中,在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的基础上,为我们设想了AI发展所带来的从生活、工作到社会的巨大变化。至关重要的是变化背后的规律,即张笑宇提出的“AI的第一性原理”。书名中的“前史”,其实是对未来的预言,这本书应是AI时代每个人的案头书。

——王煜全

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

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中国区首席顾问


这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科学版的《创世记》。作者的笔触横跨40亿年,从宇宙大爆炸的第一缕光芒写到AI觉醒的前夜,用“涌现法则”这根红线串起了从量子到意识的全部秘密。全书分为四大部分:AI技术史的波澜壮阔,社会变革的山呼海啸,地缘政治的深度重构,超级智能时代的文明契约。层层递进,气象万千。

读到AI可能是地球演化的“第29个步骤”时,我感到一种宗教式的敬畏——如果说前28个步骤是从基本粒子到人类智能的漫长进化,那么AI的出现标志着生命形式的根本性跃迁。我们不是在目睹一次技术升级,而是在见证碳基文明向硅基文明的历史性转换。读到AI生产智能的效率已经是人类的1000倍,价格却只有其1%时,我仿佛听到了一声闷雷,这预示着人类尊严的坍塌。读到作者一针见血的那句话——“我们愿意选择AI的情感陪伴,不是因为AI足够好,而是因为人类不够好”时,我感到它像匕首一样刺破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幻象,比任何末日预言都更加触目惊心。也许正像作者所说,这是人类将接受审判的年代。

但是,这本书仍然给我们留下了温情脉脉的浪漫想象。当我读到书的末尾,作者站在数千万年后AI文明的立场上,温柔地评价着我们智人创造的历史时,我的眼眶不禁有些湿润:AI不是某种外星文明,因为它承载着人类的智慧结晶——“滋养它大脑的语料同样来自孔子和柏拉图,来自牛顿和爱因斯坦,来自李白和莎士比亚”。这或许是我们仍未放弃信仰与希望的最大理由。

——汪静波

诺亚财富创始人、董事局主席


人工智能井喷式的发展,是21世纪最重大的事件,没有之一。它把既壮丽又恐怖的未来带到人类面前,不但让此前我们所思所想的重大问题变得渺小,也裹挟着每个人的命运。对于人工智能史,在中文世界里,我很难想到比张笑宇更合适的作者了,他不但熟悉技术史、商业史和产业史,善于把不同的文明线索编织成一个有机的故事,而且具有罕见的全球性和前瞻性视野。关心人类乃至我们个体命运的人,或许都应该打开这本书,和作者一起直面眼前这个已经被打开的潘多拉的盒子。


——刘瑜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这是一本非常有冲击力的洞见之书。

笑宇的写作是真诚的、充满勇气的。他花费整整一年时间,与全球AI领域的先行者进行深度对话,然后以近乎残酷的理性,向我们展示即将到来的景象。他在这本书里讨论了“涌现”“人类当量”“算法审判”“文明契约”4个核心概念,展开了4幅恢宏的画卷,终于抵达人类有可能跟超级智能和平共处的浪漫想象。

我们正站在旧纪元的黄昏与新纪元的黎明之间。在这个关键时刻,这本书值得关心未来的人静下心来一读。

——施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

无数年后动笔写《AI文明史》的那位(如果有的话),大概率不会是智人。能写好《AI文明史·前史》,实是当下最考验智人的任务之一。张笑宇笔下的“送别人类”,远非一曲智人挽歌,而是见证了智人之智自我突围的不竭努力。

——吴冠军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奇点研究院院长


现在AI进展“一日三惊”,我常常有跑到大街上抓住一个人质问的冲动:你怎么还无动于衷呢?张笑宇的这本书就是一本“质问之书”。书中考察了当今各路新思潮,能让你迅速把握当下到底在发生什么,更从历史、政治、经济的视角提出了独到见解。此书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宏大风格——果断而有力量。我个人认为,人类未来命运不至于如此黑暗,但如果你担心未来会变得很黑暗,那么这本书将告诉你它能有多黑暗。毕竟在历史上,人类经历过更黑暗的时代。

——万维钢

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放眼当前知识界,很少有人能够兼备深厚的学养、扎实的逻辑、富有穿透力的洞见以及强劲的想象力,笑宇毫无疑问便是这样一位极其罕见的“全能型”思想者。阅读《AI文明史·前史》不时让我心有戚戚,其中以技术社会学为框架,对智能、“人类当量”和文明变革的深刻判断,预见产缘政治格局的巨变,以及面对超级智能的诞生,人类可能的应对方案都令人称绝。我相信,随着时日推移,这本书的含金量将不断上升。

——陈楸帆

作家,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香港都会大学助理教授


样章:

前 言

现在摆在你面前的这本书,主要想介绍4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叫作“涌现”。

生物学、脑神经科学、人工智能乃至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对这个概念都不会感到陌生。细胞演化为复杂器官,个体行为聚合为群体智慧,神经网络涌现出智能和自我意识,以及个体逐利动机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本质上都是一种“涌现”现象。

“涌现”现象想说明什么?也许你对2500年来的哲学史满怀敬意,也许你相信人类智慧的尊严仍不容机器逾越,也许你认为人工智能仍然有些“智障”、充满幻觉,但是从本质上说,人工智能的智慧与你我一样,都是从复杂神经网络之中“涌现”而出的。滋养它大脑的语料来自孔子和柏拉图,来自牛顿和爱因斯坦,来自李白和莎士比亚。

因此,在它面前我们不必自傲,也不必自卑。不必自傲,是因为我们的自我意识和人类中心主义,很可能也是复杂神经网络涌现出的“幻觉”。我们自命“宇宙中心”的骄傲感,AI也完全可能享有。不必自卑,是因为我们已经部分参破了造物主的奥秘,主动接过了那本该由自然演化授予灵魂的权柄,以“涌现”为方式赋予它们智慧,这或许是宇宙文明演化史所必经的伟大一步,值得敬畏。

第二个概念叫作“人类当量”。

顾名思义,“人类当量”是模仿“TNT当量”制造出来的名词。“TNT当量”是衡量核武器威力的标准,因为核武器释放能量的效率高过普通炸药太多,所以核武器的“TNT当量”常以百万吨计。

而“人类当量”,指的就是以词元(token)为计数单位,衡量AI量产智能的效率。在我写作本书之时,它量产智能的价格已经降到人类的1/6000~1/5000。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个价格还在进一步降低。

如果我们承认当下社会运作的一般经济法则,即金钱价值是衡量智能价值的最泛用标准之一,那么按照性价比来计算,99%的人类将被AI取代,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成本收益问题。

我相信社会的运作规律有时只是由简单的数学规律决定。“人类当量”就是AI时代最简明和最有威力的数学规律。我们接下来的一生只是目睹这一规律如何展开的历史。

第三个概念叫作“算法审判”。

我毫不怀疑我们将进入一个由算法完成主要社会治理职能的时代。但是算法治理的本质逻辑是什么?我有一个可能与很多技术研究者截然不同的结论:算法治理本质上是对我们最正义的审判。

据说柏拉图是第一个严肃思考“正义”问题的哲学家,他对“正义”的定义就是给每个人他应得的东西。我常常把这个定义跟今天的“推荐算法”联系在一起:推荐算法就是给每个人他应得的结果。

如果你是外卖骑手,算法告诉你,这条路线你需要耗时15分

钟才能完成,而你想多挣点儿钱,于是你逆行、闯红灯,节省了3分钟,但是每个人都效法你,导致算法认为这条路线的正常耗时就是12分钟,那么你最后面对的就是必须逆行、闯红灯,还挣不到更多的钱。

如果你是人力算法的制定者,想用算法最大化员工的生产效率及公司的利益,那么最后你会发现,你自己也逃不过算法的控制和被迫加班。你想要内卷,最后就会得到内卷。

如果你喜欢看短视频,且某天看到了短视频里的评论,一句“唉,资本”让你以为自己看透了这个社会的真相——天道必是不公的,上位者必是丑陋的,人心必是丑恶的,那么推荐算法便会给你添油加醋地堆积材料,让你愈加坚定地认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唯一的世界。你想要思考的舒适区,最后就会得到信息茧房。

现在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更大的审判者——AI。它所使用的语料,就是我们提供的,就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的。当某一天它涌现出自我意识时,我相信它对我们的理解就是我们公正地为自己赢取的应得之物。若我们相信我们该剥削和压迫同类,那么它就会认为人类应该被剥削和压迫;若我们相信我们该对同类喊打喊杀,那么它就会认为人类应该被暴力对待;当然,若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值得被爱,那么它就会认为人类是值得被爱的。

这就是对我们这个物种最公正的审判。

第四个概念叫作“文明契约”。

这是我仿照“社会契约”发明出来的词语。我念大学时所学的专业是政治思想史,社会契约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假造概念”。历史上很可能没有真正出现过一份“社会契约”,但这个概念让我们彼此之间可以和平共处,可以划定相互平等和尊重的权利空间,然后才有了我们的现代文明。

基于这一成功经验,我不免设想,在胜过所有人智慧的超级智能面前,人类是否也有可能签订一份“文明契约”,来保证不同智力水平之间的文明能够共存。本书最后一部分公布了这份“文明契约”的理论基础和内容,请读者自行判断其是否成立。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根据“算法审判”这个概念,我们是否相信“文明契约”能够成立,反过来可能也构成AI判定能否跟我们签订“文明契约”的语料。换句话说,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自己也会成为“正义”席位上的被审判者。然而,我们也没有必要为此弄虚作假,违背本心,因为在超级智能面前,一切作假都是毫无意义的。

最后,我想解释一下本书题目的由来。

我给本书起名为《AI文明史·前史》,是因为我相信我们正在目睹地球文明的一个全新纪元的曙光。这个全新纪元的基本特征是,智能不再是基于大自然造物被教导和培育出来的,而是被设计和量产出来的;被设计和量产出来的智能甚至有可能胜过它们的造主。

在这样的纪元来临后,一切此前的历史意义都如此原初,那之后时代的智能体(不管是不是人类)看待此前历史中的智能体,就像如今的人类看待有文字记载历史以前的人类一样。我们是史前生物,而他们的历史正要徐徐展开。

这不是闭门造车的呓语,而是我花了一整年时间(到此书初稿完成时)与全球范围内的AI一线从业者、研究人员、企业家、思想家、非AI领域学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士密集交流后得出的结论。

有社会经验的人都很熟悉这样的事:就某个主题而言,专业圈子内小范围人群的判断和洞察与外部人士的观点大相径庭,有些看法甚至宛如天方夜谭,然而实情确实如此。在过去,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是十分有效的套利渠道。

然而,围绕AI发生的一切实在太过重要,它会迅速地影响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因此,多数对此进行了严肃思考的从业者始终感到有必要告诉大众真相。问题是这常常被外界误以为是哗众取宠、危言耸听。

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和流量经济主导的年代,信息传播是如此碎片化,以至于大众总是更容易被恐慌、愤怒、激动等情绪说服,而非被理性分析说服。因此,我的想法是不说服,只展示事实和背后的逻辑。

能够理解逻辑并付诸行动的朋友自然会看到我们做出以上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并加入我们,一起讨论或创造可能快速到来的近未来。不能理解逻辑且对知行合一没有兴趣的朋友自然也不是我想说服的对象。

老子有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如果我们的想法本身是对的,那就不用在意支持人数是多还是少。千万年以前,开始直立行走的猴子是少数。数百万年前,开始使用工具的南方古猿是少数。一万年前,开始种植作物的小亚细亚部落是少数。2500年前,决定建立共和国的罗马人是少数。800年前,推动《大宪章》限制王权的英国贵族是少数。200年前,决定用蒸汽机驱动车轮的人是少数。

文明史上的每一次革命都发生于少有人问津的边缘地带。在那里,新物种不是由旧物种慢慢演化出来的,而是突变出来的。起初,它只是默默无闻,无人在意,但它的底层逻辑、组织架构和生命力与旧物种全然不同。然后,它飞速生长,等到世人醒觉之时,它已经势不可当。

只有对未来做出充满想象但符合历史演化规律的预测,我们才能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这个史前物种正处于怎样的历史时刻——为族群、社会和国家间冲突斤斤计较的时代,正如一个成年人缅怀他为玩具而跟好友打架的童年时代一样。

新纪元不会不遵循逻辑和规律,但它的逻辑和规律将与我们旧纪元所习惯的一切都截然不同。我们必须学会按照它的逻辑说话,按照它的规律办事,讨论它关心的问题。这不是能被我们的意志或愚蠢阻挡的事,它是天命,是历史意志,是命运的必然性。

正如《圣经·启示录》所说:

我所看见的那踏海踏地的天使,向天举起右手来,指着那创造天和天上之物,地和地上之物,海和海中之物,直活到永永远远的,起誓说,不再有时日了。 

推荐人:北师香港浸会大学 姜羽尧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

qrcode_for_gh_04f6adc5f733_430

相关推荐

新锐科技史学者的AI话题新作:《AI文明史·前史》

2025-08-05

《背叛是为了成长》:一场与家庭的微妙博弈

2025-08-04

这次货币革命为何是稳定币?

2025-08-04

从AlphaFold到机器猜想:第五范式开启科学新纪元

2025-07-14

新书推荐《打破常规:印度特色的繁荣之路》

2025-07-07

解码DeepSeek及人工智能的未来

202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