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窗综合>>专栏>>和作家一起读书>>正文

深圳之窗“和作家一起读书”:姜维勇对话王立新教授·《孔子的智慧》

2022年12月14日,深圳之窗“和作家一起读书”特邀知名学者、深圳大学王立新教授带着他的畅销书《孔子的智慧》做客深圳之窗直播间,讲述孔子的智慧。

嘉宾简介: 王立新,思想史学者,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思想和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数十年,出版有《胡宏》《开创时期的湖湘学派》《王立新讲论语》《船山大传》《理学开山周敦颐》《从胡文定到王船山》《思想引领人生》《建宋:赵匡胤的奋斗》等著作。

主持人:姜维勇,深圳之窗城市阅读推广人,作家。

姜维勇说,论语一定是你读过,但不一定耐心读完的书;孔子一定是你认识,但不一定真正了解的人。孔子对我们而言,或许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每个人都在滚滚红尘中四处奔走,每个人都在熙熙攘攘中擦肩而过。或许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困惑,都会让我们烦恼。深圳大学教授王立新先生的新著《孔子的智慧》一定是你应该品读的著作。

这是一本智慧之书。从学习的智慧、处事的智慧、交友的智慧、自处的智慧等五个方面解读孔子。

这是一本快乐之书。让你从耳熟能详的论语中获得温故知新的快乐。

这是一本让心灵安静之书。书里提出了四十个“为什么”?并给出了作者的精彩解读。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何处,无论你遇到了什么问题?读这本书,可能都会找到答案。

王立新教授许多人都不陌生,曾在凤凰网、央视百家讲坛、北京大学博雅讲坛、各省市图书馆等媒体、场域,讲授中国思想、文化近千场。他从事中国思想和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数十年,始终关注如何在尊重传统和经典的基础上发挥新意,深入浅出地启发读者思考关于自我和人生的问题。

先生已经出版十余部著作,每天研读古书近万字,撰写文稿两三千字。数十年如一日,书海苦耕,志存高远,勇毅前行。朱熹的书他读了一千万字,王船山的书读了八百万字。对于经典的痴迷和古文的挖掘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先生是真性情的读书人,是位有情有趣的学者和老师。他说,“如果用心只在功利,总想着外在的权力、地位、财富、名声、成果等,便永远也不会活出属于自己的真人生。”

王立新教授擅于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普及传统文化,本书从多个维度解读孔子的智慧,呈现一个作为生活智者的孔子,启发读者思考关于自我和人生的问题。作为一位知名哲学教授,王立新先生却巧妙地运用文学的笔调,拆解了《论语》,提炼了出五大孔子的智慧,力图实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创造转化。

本期《深圳之窗 和作家一起读书》对话深圳大学王立新教授,涉及到的精彩话题:

一、 《孔子的智慧》的写作目标是什么?为何从这方面展开?

《孔子的智慧》2022年3月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写这本书的目标,是从孔子的言行中,找寻跟现代生活关联度比较大的,加以解释,希望对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提供一点古典的启发。解说的同时,加点对比和引申,与古代对比,与西方对比,与现代对比。这样做是为了使内容更宽阔一些,不至太单一,孤弦不易弹出动听的乐曲。这本书主要从“智慧”的角度入手,就“学习的智慧”、“处世的智慧”、“感戴父母恩德的智慧”、“交友的智慧”和“自立自处的智慧”,五个方面入手,挖掘孔子思想中有益于现代人生活的成分,加以延伸,目的是为现代人生服务,为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提供古典智慧的借鉴或者参照。

二、 作为一位思想史学者、一位研究孔子二十余年的知名教授,对孔子是怎么认识的?

这本新书开篇讲学习的智慧,本身就表明我对孔子理解的新态度,这个态度就是没有把他当成道德圣人,而是当成认知的智者,这是我对孔子认识的一个新的转变,也可以说是我对孔子整体态度的一个转变。认知,其实是人生的第一个行为,人一生下来就进入对世界的了解程序。每个人生下来,肯定都不是上天派下来赞美人间的,观察、了解、认识,肯定比赞扬、颂美和崇拜更重要。我把《列子•仲尼》篇中孔子回答宋国太宰“世界上本没有圣人”的故事,放在全书的开篇,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孔子自己都说世界上没有圣人,我们就不要再把他当成圣人了,这样跟他自己的心愿也不相合。

讲了这个故事后,接下去我又讲《论语》将《学而》排在首篇,就是为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本身就是智慧,不懂学习的重要性,就是不智慧,就是没智慧。一个不懂学习重要性的人,从哪里能够得到智慧的启迪呢?

三、 这本书跟其他有关孔子的书相比,有哪些特点?

这本书不是专业研究的著作,所以语言相对生活化,简明易懂。写这类书,就是为了给更多人读,必须首先放下专业研究的习惯,引用不能太多,尽量将古典语言化解成通行的日常用语,太艰涩了、太古奥了,太专业了,都会影响阅读情绪。

四、 《孔子的智慧》都写了些什么?

首先我写了孔子不是圣人,圣人是后来的追随者们给他戴的高帽,他自己从来没把自己当圣人。我从《列子》里,选了一则对话,对话是在宋国太宰跟孔子之间进行的。用这则对话展开话题,同时借助《论语》中孔子自己的说法,证明了孔子的“圣人”高帽,是后来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为孔子定制的,他自己没为自己编织这种桂冠。

尽管如此,本书却并不否认孔子身上充满了圣者的光辉,否则他在后世的历史中也不会产生如此广大、深远的影响。但在今天,我们必须对孔子这种对历史的影响进行重新审视,看看都影响了什么?朝向什么方向影响?这种影响,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应当怎样理性的对待?

五、 如何理解孔子谈论人生最重要的六个阶段

孔子说自己一生经历了几个明显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志于学”,没有志于学这个阶段,三十就立不起来,六十也是一塌糊涂。所以,学习不仅是获得智慧的唯一有效途径,学习本身其实就是智慧。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就是有智慧,就能有智慧。努力去学习,学会善于学习,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我们跟圣人一样伟大,圣人跟我们一样普通。我把圣人拉回到人间,不是为了贬低他,而是为了提升普通人的自尊和自信。

我在这部分里,将孔子和苏格拉底做了简单对比,在强调学习重要性方面,中西文化异曲同工,不存在原则差异,更没有所谓高低。他们都是终身学习的典范,他们都值得我们学习。在这部分里,我还举了一个现代人的范例,就是思想家韦政通先生。他是终身学习的典范,至少我所见到和所听说的人们中间,没有像他这样更具有典范意义。他从年轻时代艰苦学习,没钱买书就用手抄,一直学到去世,90多岁,一年还看好几部新书,写了很多读书笔记,一叠一叠工工整整地放在桌面上。人都走了,打开的书还在,读书笔记还在,像是等他回来一样。他从年轻时每天就如此,一生从来没有懈怠过。我把他当做典范写在书里,不是仅仅因为他是我的老师,他就算是我敌人,他的这种做法,也值得我终身向他学习。

六、 学习的智慧、处事的智慧、交友的智慧、自处的智慧等五个方面,如何理解?怎么运用?

这本新书,主要是从“智慧”的角度开发古代圣贤思想里依然有利于现代人生的内涵,比如学习的智慧、交友的智慧、自处的智慧等。

开篇强调养成好学不倦的良好品质,保持终身学习的生命活力,使生活和生命的品质不断获得改善,这是非常必需的,古代圣贤如此,现代人也需要如此。在这方面古代有典范,现在也有典范,我在书中分别举了古代和现代、中国和西方的例子。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处世的智慧。处世不是混世,混世本身就没智慧。处世首先是用心,然后才是注意言行。怀着混世或者获利的心思,不可能获得处世的智慧。我想借此向朋友们汇报我的一个小心得,就是千万不能将计谋当成智慧,诡计不是智慧,智慧里没有欺诈的成分。玩手段、玩伎俩、玩计谋,越玩离智慧越远。谋略不是智慧,智慧不是算计人。有智慧的人不一定不被算计,但算计人的人肯定没智慧,因为他缺德,至少是不德。与人交往的目标在互相成就,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别人。智慧本身就是一种德行,算计人是缺德,至少是不德。不德的人,不会有智慧,智慧不会朝向不德的人,显露自己尊贵的容颜。

孝敬父母,最关键的好看用心,感戴父母养育恩情,本身既是德行,也是智慧。但孝敬的方式,却不拟拘泥,要随环境的变迁而有变化,不能守住一个形式上的习惯性做法,那是顽固,顽固就是缺乏智慧。智慧是能与时俱偕,与时俱偕,不是随风转舵,随风转舵是苟且混世,是不德。两者有严格区别,懂得两者的区别,就是有智慧,不懂就是混沌,故意混淆两者的差别,就是别有用心,别有用心,也是不德。

交朋友是处世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友便孤独,同时也孤苦。人是群居动物,再能忍受孤独的人,也不是全无朋友。交朋友表现人生的品质,努力向上的人,总能交到强于自己的朋友,从别人身上受到启发、受到激励,学到东西。中国古代的伦理教条中,友道最无弊,友道于人生也最有益。“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跟那些只能拉扯自己向下滑的人交朋友,一旦发现朋友中有这种人,如果不能挽回他,就要及时中断交往,不要被这样的朋友,将自己带到下坡路上去。说到最深处,交朋友就是交自己,真诚面对自己,真心希望自己成长,就一定能交到优秀的好朋友。

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自处的智慧”。人生中自处的时间是很长的,做自己事情的时候在自处,想自己问题时是自处。跟自己好好相处,满足生命基本需求,注重内在精神成长,学会关怀自己身体,学会调节自己情绪,既不要残害自己,也不能纵容自己,不要过于抬高自己,不能过分贬低自己。要培养出自我激励的机制,要学会自己尊重自己、自己反省自己。不要将自己往死路上逼,要将自己朝活路上引。平居恬淡,做事用心。不拖延,不苟且,珍惜时间,珍爱生命。这些都是自处的智慧,缺乏自处智慧,人生就不会安适,幸福也就无从谈起。

七、 关于孔子和《论语》:感觉凡人和圣人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怎么办?如何理解《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

要站在现代的立场上,以现代生活的角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清醒的认识。

这本书,表明我对孔子看法的又有了转变,不再将他当成圣人,总让他在天上悬着,而是让他落到地上来,对生活世界发挥一些真实有效的作用。今天的世界,更需要的是生活的智慧,而不是圣人的旗帜或招牌。

《孔子的智慧》出版半年多了,我看待孔子的立场又有变化,这种变化,自然跟周遭环境和形势的变化相关联。但也跟自己心理上的“好动”习性有关,我不喜欢咬住一个死理不放,这样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咬定青山不放松”,自然是种坚定,但在正常的情况下,总是咬定青山,会毁坏牙齿,妨碍对其他领域的探寻,新知的接受,也会受到来自自己内心的阻截。坚定过火就是顽固。顽固就不能再进步。让自己的内心留下一定的宽容度,给自己的精神留尽可能大一点的张力,对保持好学的兴趣、对培养客观的心态,不使自己的认识停滞不前,都有相当的好处。这是我的体会。如果有些旧日的朋友或者“同道”,看到我新近发在公众号里的一些文字,感觉到我对儒家的态度有了很大变化,那不是意外,我一向追求变化。天地一直在变动,认识也不会一成不变。世界格局、国中情势、生存方式都在变,认识却不变,这不是坚定,而是顽固。坚定不是非要在一个地点挖坑,如果不出水,我们是要换地方重新挖掘的,要不然生活用水就会成问题。

最近这些年,我在心理上对儒家和孔子的认识,确实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相当一段时间,我一直强调《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孔子是中华文化的徽号,我希望大家走近孔子,不断地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现在我的想法,如果这样做确实对改善我们的生活有好处,那就可以照此做,如果不用孔子和《论语》,我们一样能过上好生活,那就不必特意走近他,更无须走到他的精神世界里面去。倘使我们实际的生活,没有必要一定有孔子的参与,那么大家就不必去读《论语》,也不必读历史上很多人对《论语》的注释,更不必读我写的有关孔子和《论语》的书。孔子能为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提供服务,他才有意义;我们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活给孔子看,更不是为了孔子活。

八、 什么样的人容易有智慧?

既然这本书是写智慧的,那就不妨罗列一下,什么样的人容易有智慧。

心怀不诚总想玩伎俩的人、不踏实努力心存侥幸的人、缺乏信念和信念过于执泥的人、缺乏主见和固执己见的人、认知能力低又不爱学习的人,都不容易有智慧;功利心过强的人,不容易有智慧;心胸不够宽阔的人,不容易有智慧;习惯于在固定套路里思考问题的人,不容易有智慧;过于重视人际关系而忽视对客观事实进行认真研究的人,不容易有智慧;重视情商甚于重视智商的人,不容易有智慧。

当然还可以总结出一些。我觉得对这个问题,从反面揭示比从正面揭示更有实际意义。

我写《孔子的智慧》,并不是告诉大家只有孔子才有智慧,我们都能获得智慧,只要我们肯于用真心学习,肯于做踏实的努力。

附:

智慧带来的心灵宁静

读王立新教授新书《孔子的智慧》

姜维勇

每个人都在滚滚红尘中四处奔走,每个人都在熙熙攘攘中擦肩而过。或许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困惑,都会让我们烦恼。深圳大学教授王立新先生的新著《孔子的智慧》一定是你应该品读的著作。

这是一本智慧之书。从学习的智慧、处事的智慧、交友的智慧、自处的智慧等五个方面解读孔子的智慧。

这是一本快乐之书。让你从耳熟能详的论语中获得温故知新的快乐。

这是一本让心灵安静之书。书里提出了四十个“为什么”?并给出了作者的精彩解读。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何处,无论你遇到了什么问题,读这本书,可能都会找到答案。

孔子或许是我们最熟悉的人。夫子的教诲涉及方方面面,大到治国理政,道德文章,小到交友谈心,吃饭睡觉,早已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王立新说,孔子难以突破,也正说明中国文化的沉淀层很厚重,这是华夏民族文化力量雄厚的一种证明。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孔子解读。《孔子的智慧》另辟蹊径从“智慧”的角度开发古代圣贤思想里依然有利于现代人生的内涵,既生动有趣,又内涵深刻。

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不同的时代和生活体验,我们当然对孔子会做出不同的解读。虽然孔子不是个成功者,《论语》里面也没有谋生之道,但孔子是乱世中鲜见的能够处变不惊,善于反思的人,他是以“温故知新”的思维方式,努力寻找未来道路的老师。孔子身处弱肉强食的春秋,乱世生存的法则可不是简简单单靠说说写写就可以逢凶化吉的。明朝才子陆绍珩有句名言:“君子对青天而惧,闻雷霆而不惊;履平地而恐,涉风波不疑。”孔子就是这样的君子,用他的智慧,始终怀着兼济天下的情怀,做好人,做好事。孔子培养君子人格有六个方向:具有文学家的才情,史学家的渊博,外交家的仪容,艺术家的风流,哲学家的深刻和政治家的胆识。孔子是学习的一生,积极的一生,平常保持恭敬之心,做事情认真对待不马虎,和人打交道真诚不欺瞒。今天,我们重新学习孔子的智慧是多么的重要。

“距离孔子实际生活的年代,现在已过去2500多年。2500多年来,孔子一直都在被误解。”王立新指出,很多人对孔子的误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过度诠释,将孔子当成绝对的神——圣人来对待。这种对待,一方面表达着人们对和谐、公平、公道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后来者的懒惰、缺乏勇气和能力。其二是把孔子贬得一钱不值。也因此,王立新强调,自己这本新书无意在这两个极端里面打转,而是试图以另外一种图景,展现孔子作为曾经的生存者,在生活世界的滚打中体会出的一些有关人生的经验,例如为什么一生都要坚持学习,为什么强调人生要有一定的修养,为什么要理性地对待传统孝道,如何将挫折转化成体会和动力等。

“这些经验,对于改善我们自己的生活,或许会有另外的启迪和帮助。所以这本书尽量避免重复将孔子作为圣人的习惯之论,而只是将他当成一个智者来看待,从他的言论和行动中,获取有益于我们更好生活的讯息,为提高我们生活的自觉性,同时也为提升我们生命的品质服务。期待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富有、更高雅、更理性。”王立新说。

在王立新看来,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理想必须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和事去了解历史,这样才更真实。个人的理想实现也一样,绝对离不了当下,只能从当下开始,任何一个当下都是开始而且必须开始。日常生活中的孔子,既仰望星空,关怀国家和社会;又立足大地,热爱生活。王立新说,这种态度置于学术研究中,就是必须关注每个具体的个人,而不是仅仅关心抽象的群体。“如果我们不能对每一个真实存在的生存个体的喜怒哀乐赋予足够的关注和关心,只在抽象的观念里表达关怀,那种抽象的关怀就会挂空,挂空的关心不能构成关心,只能垒筑‘我在关心别人’的自我虚幻。所以,我们怎样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每个人怎样做到自洽?这是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的。”

新媒体时代,在阅读和思考似乎成为一件奢侈的行为时,能够轻松快乐地阅读经典确实难能可贵。作为一位知名哲学教授,王立新先生用一种文学的笔调,拆解了《论语》,提炼了孔子的智慧,力图实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创造转化。

王立新教授从事中国思想和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数十年,素来擅于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普及传统文化,曾经受邀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而对于《论语》,王立新也已研究多年,颇有心得,并曾出版过《王立新讲〈论语〉》一书。《孔子的智慧》五札数十函,从多个维度解读孔子智慧,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体验。该书在尊重传统和经典的基础上发挥新意,并以平易近人的问题导入,兼以通俗易懂的文风,旨在为大众读者呈现一个作为生活智者的孔子,同时深入浅出地启发读者思考关于自我和人生的问题。

孔子的礼乐思想、教育思想、仁政思想、中庸思想等等,深深地影响着从轴心时代至今的世界,每个中国人都会从中继续汲取不竭的精神动力。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我们静下来,以一颗柔软的心,心平气和地去读读《孔子的智慧》,一定会有巨大的惊喜。

诗曰:

杏坛读史见先贤,

斑驳晨光诉昼眠。

旧日暗香杨柳夜,

佳人如是事如烟。

(姜维勇,笔名禹安,作家、资深媒体人。深圳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深圳之窗城市阅读推广人、深圳之窗文化主播。《老龄健康》杂志主编。著有《明理:阅读的体验》《视野:深圳四十年掠影》等,并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等发表百余篇文章。)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

qrcode_for_gh_04f6adc5f733_430

相关推荐

423世界读书日 | “我最喜欢的TOP10”书单由你来打造(福利篇)

2024-04-16

深圳之窗“和作家一起读书”特别节目:大工不巧 重剑无锋 ——“致敬时代”系列活动之《田柔对谈贾平凹》走进深圳虚拟大学园

2023-09-05

深圳之窗“和作家一起读书”:姜维勇对话 赵永金·《广种福田-二十四诗品书法篆刻展作品集》

2023-08-22

深圳之窗“和作家一起读书”:姜维勇 对话 晏诗韵《诗韵深圳》

2023-06-19

深圳之窗“和作家一起读书”:姜维勇 对话 王樽·《光影之城:电影中的深圳》

2023-06-16

深圳之窗“和作家一起读书”:姜维勇对话吴俊忠教授·《千古文章一世情---吴俊忠自选集》

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