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窗综合>>专栏>>和作家一起读书>>正文

深圳之窗“和作家一起读书”:姜维勇对话吴俊忠教授·《千古文章一世情---吴俊忠自选集》

4月19日,深圳之窗“和作家一起读书”特邀知名学者、深圳大学吴俊忠教授带着他的新著《千古文章一世情---吴俊忠自选集》做客深圳之窗直播间,讲述学术人生。

嘉宾简介:吴俊忠,深圳大学教授,文学与文化研究专家。 长期从事俄苏文学、文学鉴赏和深圳文化研究,出版《俄苏文学通观》《文学鉴赏论》《深圳文化十论》《深圳文化三十年》《跨界与超越》等各类著作15本,发表《俄罗斯文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影响》、《深圳文化焦点述评》等学术论文40多篇。一直热心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做各类社科普及专题讲座300多场,受到听众的欢迎和好评。

主持人:姜维勇,深圳之窗城市阅读推广人,作家。

姜维勇说,今年是深圳大学成立四十周年,吴俊忠教授的新著《千古文章一世情---吴俊忠自选集》是献给深大校庆的一份礼物。吴俊忠先生是知名文化学者,深圳大学教授,文学与文化研究专家。 曾任深圳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

吴俊忠教授在高校从教四十多年,身处深圳这片土地,他一直关注深圳文学的发展进程。吴教授超越学科和专业的局限,拓宽文化视野,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跨学科跨专业的“杂家”,担当起为社会服务的使命。

吴俊忠教授一直以“读书明理,理应惠及社会大众;治学求道,道在塑造智慧人生”,作为治学原则,努力追求诗化和艺术化的学者人生。数十年来,他的教师生涯和学术生命,不断焕发出造福社会、温暖他人的光和热。吴教授既著书译书,又读书藏书,而且还喜欢旅游问道。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家存万册藏书备读,书写读书笔记20万字,游历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他诗意栖居的心愿。

吴老师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他以充满智慧的笔墨将自我对人生的理解经验造福读者与大家共享。努力追求诗化和艺术化的学者人生。

4月19日,周三晚七点,深圳之窗和作家一起读书直播栏目,文化学者吴俊忠教授讲述读书的艺术和生活的艺术。

本期《深圳之窗 和作家一起读书》对话深圳大学吴俊忠教授,涉及到的精彩话题:

一、您到目前为止一共出版了多少本书?

吴教授说,我从1992年出版第一本著作《俄苏文学通观》,至今共出版了15本,差不多是两年出一本。这15本书有原创著作(如《文学鉴赏论》),也有编著和论文集(如《深圳文化三十年-----民间视野中的深圳文化读本》、《学海拾贝》等),还有少量的译著(如《莎士比亚传》等)。

这些书贯穿着哪些主题?

这些书涉及面较广,主要贯穿四大主题:


  • 俄苏文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文学鉴赏的理论与实践;

  • 深圳文化创新与城市文明建设;

  • 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哲学思考。


您认为最值得向读者推荐的是哪一本书?

对于不是做研究工作的一般读者来说,我推荐大家选读其中的两本。

一本是我在1998年出版的《文学鉴赏论》。这本书也是我申报教授时送审的专著,三位匿名评审专家都打了高分,所以我后来评教授顺利通过。这本书告诉大家:怎样去阅读文学作品,怎样走近作家的“我思”,怎样发挥想象力,悟出作家自己尚未意识到的思想内涵。我们经常听人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你读了我这本《文学鉴赏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就可以由外行变为内行。如前不久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狂飙》,剧中高启强的扮演者张颂文,他本身就是一个有较好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的文学爱好者。他写的散文《在心里点灯的人》,描写一个算命的盲人,其中有的议论非常有思想内涵,写得也很精致。请看这样一段话:“所有的算命先生,都是天然的心理学家,善于疏导人的关系。盲佬用独特的方式,担当着乡间心理医生的职能”。“在乡亲们的心目中,盲佬代表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神秘不可抗拒的力量,是冥冥中的启示,暗夜里的微光,万能的安慰剂”。“盲佬的手段并不高明,但他摸透了人性,他懂得那些被苦难浸泡的人们在渴望什么,他让人们的心变得熨帖”。当你掌握了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要领,再读到这段话时,不但会钦佩张颂文的文字功夫,更会被他所表达的思想而触动。

我向大家推荐阅读的第二本书,是我2020年出版的《读懂深圳》。2020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0 周年,海内外人士都在思考:深圳究竟是怎样创造世界奇迹的?为什么深圳一度曾被贬称为“文化沙漠”?如今的深圳与国内外大中城市相比,还有哪些优势?深圳将来怎样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坦率地讲,这些问题在我的《读懂深圳》这本书中都能找到答案。你读了《读懂深圳》就会认识到,深圳所以能够创造“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史上的罕见奇迹”,决非偶然。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七个关键词:敢闯、开放、人才、创新、使命、流动。这七个关键词的核心是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深圳的一面旗帜,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深圳特区因改革开放而建,深圳奇迹因改革创新而成。不改革、不创新,那就不是深圳;不改革、不创新,深圳奇迹也就无从谈起。

二、您最近出版的新著是《千古文章一世情----吴俊忠自选集》,请问为什么用这样一个书名?

吴教授说,这本书是我几十年来阅读思考和文化研究的成果精选,其中有读书札记、学术论文和随笔杂谈,反映出一个文人著书立说、笔墨抒情的人生历程。最初拟定的书名是《舞文弄墨总关情》。因为我认为,舞文弄墨是文人的一种习性,也是人生诗意的自然体现。它使人在建功立业之余,多了一些真情和雅趣,真正成为有追求、有成就、有趣味的人。后来经过反复考虑,觉得舞文弄墨这个词有点调侃的意味,不太庄重,还是应该正规一点,大气一点。于是就想到了杜甫的两句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两句诗的原意是告诉人们,文学作品与世长存,创作成败历尽艰辛。我借用其意,旨在表明:我一辈子写了这么多文章,作为文化产品,放在图书馆,也可能会千古长存,但能否成为人们传颂的经典,就不是我本人能决定的。我只是通过这些文章来抒发我的情感。所以,我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文人墨客舞文弄墨,初衷并不是为了扬名和留传后世,大多是真情流露,率性而为。或悲愤,或喜悦,或激昂,或忧思,皆可诉诸笔端,形成佳作。他们的创作与其说是述志,倒不如说是抒情。至于说文章的思想和见解被他人或后人所看重,成为影响一时或经世流传的经典,实质已经超出作者本人的预期,可谓是‘无意插柳柳成荫’了”。

三、在您的这本自选集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您认为一般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读到什么?

吴教授说,自选集一般是学者的代表性学术论文精选,学术性比较强,一般不搞研究的读者可能不感兴趣。但我这本书和其他学者的自选集不一样,其中有可读性很强的读书札记和随笔杂谈,没有艰深的理论,既通俗易懂,又富有美感,相信一般读者都会感兴趣。

如果归纳一下,一般读者至少可以从这本书中读到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 什么是理想的爱情,怎样追求理想的爱情?

  • 深圳这座城市是怎样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会的?

  • 幸福的奥妙究竟是什么.怎样追求人生的幸福?

  • 怎样才能真正读懂读透文学作品?

  • 怎样让人生充满诗意,梦想成真? 我想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一定会对上述内容感兴趣。


为了让线上线下的观众朋友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了解,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这本书中收了一篇我读美国小说《廊桥遗梦》的读后感,标题是《理想爱情的艺术阐释》。文章中有画龙点睛的四个小标题:


  • 理想爱情以浪漫为特别媒介。没有浪漫和激情,异性相爱的魅力就不能持久;

  • 理想爱情是情爱与性爱的完美统一。只有达到灵与肉的完美结合,爱情才会甜蜜;

  • 理想爱情是双方共同创造的一个特殊生命。不是简单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是双方共同认同并自觉奉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 理想爱情源于创造,贵在追求。


不能得过且过满足现状,更不能凑合忍耐无所作为。明白了以上4点,你就会懂得,“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爱一辈子的诺言就没有基础”。

我要举的第二个例子是,这本书中收入了我谈人生诗意的一篇随笔,题目是《让人生充满诗意》。这篇文章讲到,让人生充满诗意,就是实现人生的艺术化。“人生的诗意首先离不开思想火花的激发,每个人都要努力成为一个思想者。思想魅力是人生魅力的集中体现。一个人因为有思想,就有可向往、可追求的诗与远方,就能做到幸福不奢求,快乐常相伴,活得理性,活得自觉,活得开心”。其次,人生诗意与浪漫情怀密不可分。要努力使浪漫情怀和理想追求伴随一生,真正做到让平凡变新奇,化枯燥为生动,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此外,人生诗意与生活态度相互渗透。要自觉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热爱生活,热爱工作,敢于创新,乐于追求,崇尚有为,拒绝平庸。

四、您是深圳文化研究专家,据我们了解,您关于深圳文化的论著就有好几本,能否请您谈谈深圳文化现状与深圳文化创新问题?

吴教授说,我从1988年开始研究深圳文化,当时的初衷是,觉得自己作为深圳本土的一个学者,应该对深圳文化有理性认识,有发言权。30多年来,我一共出版6本研究深圳文化的专著和论文集,发表文章数十篇。我对深圳文化现状的认识和看法,可引用我在《深圳文化三十年》这本书中的题记来表述:“我欣赏深圳文化,欣赏她的现代与开放;我认同深圳文化,认同她的青春与活力;我享受深圳文化,享受她的大气与包容;我反思深圳文化,反思她的浅显与不足”。这个题记说明,深圳文化的现状可以用6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现代、开放、青春、活力、大气、包容。

现代是指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开放是指城市形态和人的心态的开放;青春是指平均年龄相对年轻,充满朝气;活力是指深圳这座城市几乎每日每时都有新生事物涌现,充满创新活力;大气是指深圳面朝大海,具有海洋城市的开阔胸怀;包容是指各种文化都可以在深圳存在并融合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的鲜明特色。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成为城市包容的鲜明例证。所以,我在《深圳文化十论》这本书的前言中这样写道:“在深圳,你会处处感受到浓郁的现代文化气息,你会感到有一种难得的轻松和自由。如果你在深圳住一段时间,就会深深地喜爱上这座城市,舍不得离开它,这就是深圳的文化魅力所在”。当然,深圳文化也还存在着浅显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弥补和提升。

关于深圳文化创新,我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专题讲座中阐述得比较清楚,主要是以下几点:


  • 深圳文化创新的逻辑起点是破除“文化沙漠论”。如果不分析、不破除既不切实际又十分荒谬的“文化沙漠论”,深圳的文化创新就无从谈起;

  • 文化观念创新是深圳文化创新的突出亮点。深圳文化创新包括文化发展理念创新、文化管理创新、文化形态创新等多个方面,但文化观念创新的影响最大。无论是袁庚先生早在80年代就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还是后来归纳总结的深圳十大观念,都是深圳文化观念创新的突出事例。现代新型文化观念也成为深圳文化的突出亮点;

  • “文化流动理论”是深圳文化创新的理论依据。要破除“文化沙漠论”,必须在理论上找到依据,否则就不足以服人。因此,深圳学者主动提出文化流动理论,给了深圳文化创新一个说法。深圳虽然是一个年轻城市,文化积淀不够深厚,文化存量不多,但深圳是新兴的移民城市,各种文化汇聚深圳,形成全新的文化形态和全新的观念文化体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气息。与此同时,文化的流动也使深圳的文化增量快速增长,形成了很强的文化竞争力。所有这一切,不但使文化创新不断推进,而且也促进了文化的快速发展。这就是被贬为“文化沙漠”的深圳,能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文化重镇”的根本原因。


五、现在学术界和文化界经常有人谈论读书的艺术,您认为读书的艺术应该包含哪几个方面?

吴教授说,谈论读书艺术的人很多,甚至也有相关的著作。我认为,读书是精神生活,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在严格意义上讲,很难有普遍适用的读书艺术。一些谈读书艺术的文章,主要是“过来之人”对后学青年的现身说法,其目的是引导青年在读书问题上少走弯路,有所收获。因此,所谓读书的艺术,关键是回答好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读书?2.读什么书?3.怎样读书?

关于为什么要读书,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归纳为“读书四为”,即读书为用,读书为乐,读书为悟,读书为民。

所谓读书为用,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增长知识,二是指导行为,三是助力研究。通过读书增长知识,是读书的基本出发点。

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了解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知道的某些知识。有一句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这里所说的“用”,实质就是对行为的指导作用。现在我们经常见到的《炒股指南》、《恋爱秘诀》这一类书,突出的就是实践指导作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也是指的读书为用。我们不能把这句话简单地庸俗化,把“黄金屋”等同于金钱,把“颜如玉”等同于美女,其实广而言之,这句话也是告诉我们,读书可以学到经营之道,可以提升爱的艺术。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而言,读书则是借鉴前人、搜集资料的重要途径。

所谓的读书为乐,就是要快乐读书,读书有乐。如果读书只为“用”而没有“乐”,那读书就成了苦差事,就很难达到“闻到书香,尝到书味”的境界。关于读书为乐,古人有很多形象生动的说法,如“佳思忽来,书能下酒”,“雪野闭门读禁书,人生之乐莫如此”等。

我认为,要获得读书的乐趣,必须做到三点:


  • 抛弃功利心。努力做到“读书不为稻梁谋”,在阅读中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情感的快乐;

  • 静心入境。尽力摆脱外界的干扰,在喧嚣尘世中保留一方读书的净土,静下心来在精神世界中遨游;

  • 尝到书味。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读书须先知味”,“必须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也就是说,要尝到书味,必须先闻到书有何味,明白自己是否好此味,然后才能进入味境,品尝书味。


所谓读书为悟,就是不能停留在读故事、找方法的层面,而是要悟出书中所蕴含的道理。如生命宝贵之道,人生短暂之道,名利虚幻之道,得失权衡之道,发展之道,取舍之道等。悟道既是读书的出发点,也是读书的终极意义。

所谓读书为民,就是通过读书而增长的知识和悟出来的道理,不能一人独享,要惠及广大民众。我曾写过这样两句话:“读书明理,理应惠及社会大众,治学求道,道在塑造智慧人生”,阐述的就是读书为民的道理。

关于读什么书,提出的是读书如何选择的问题。我们面对的各类书籍浩如烟海,而我们能够用于读书的时间则很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读书,读好书,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什么书都读。因此,我主张选读两类书。一是读经典著作。经典意味着一种文化的典范,具有不可置疑的价值示范作用;二是读心契之书。把那些品位、内涵、趣味与你内心需求相契合的书挑选出来,认真阅读,这样你就像与朋友和师长在一起聊天,读书的过程无比快乐。我在一片文章中曾这样写道:“读什么书的问题,显示的是一种选择的困惑。我们面对书山书海,必须选择那些最适合自己、最需要阅读的书籍”。“读书的选择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一个人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修养,决定着他读书选择的范围”。

关于怎样读书,我把它归纳为“三个要”。

一、读书要杂。读书虽然要有所选择,但不能局限于几种书,要善于阅读各类杂书,如《小窗幽记》、《千古小品》等。打一个不确切的比喻,读书就好像是吃饭,不能过分地挑食、偏食,否则就会营养不良。

二、读书要思。读书是一个激活思想、不断思考的过程,不能沉迷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之中。朱熹曾说过,读书要先熟读,使书中的语言就像是自己说出来的一样,然后要精思,使书的意蕴内涵就像是自己心中所想的一样,这样读书才能真正有收获。

三、读书要勤。要舍得化时间,保证每天有一定的阅读量。同时还要善于挤时间,充分利用坐火车、乘飞机等旅途中的时间。真正做到:一日不读,若有所失;两日不读,寝食不安;三日不读,心无所依。让人生不因未读书或少读书而遗憾。

六、著名学者胡经之先生在给您的新著《自选集》写的序言中,称赞您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学者”,实现了由传统专家学者向现代文化学者的转型,对此您怎么看?能否给我们具体谈谈学者转型与使命担当问题?

吴教授说,胡经之先生是我国文艺美学学科的创始人,为构建“中国式美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所以在我的自选集序言中肯定我的学术志趣和学术风格,与他的文化美学思想密切相关。他认为,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应该形成一种吸取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长的主旋律文化,构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这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发展和研究,应该有美学的维度和方法,要从美学的角度去审视文化现象。因此,他作为资深美学家,对我扩展研究方向,开展深圳文化研究一直十分关注,认为这是由传统学者向现代学者的转型,是担当学者使命的形象体现。

我本人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学者的使命,探讨学者人生价值的体现方式。并在深圳文化的研究实践中逐步体会到,所谓的学者使命,在当下集中体现为三句话,那就是:为决策建言,为社会服务,为民众发声。因此,我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文章发表,编成专著出版,积极主动地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等公共论坛,宣讲我对深圳文化建设的思想和主张,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文化效应。这次我的自选集所收入的文章,也体现了担当学者使命的指导思想,不是罗列成果的孤芳自赏,而是为当下学术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发出自己的声音,效果究竟如何,相信读者自有公论。

附:

深圳学者的哲思与深情

——评《读懂深圳——40年40个视点》

姜维勇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创立4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深圳文化学者吴俊忠先生的新著《读懂深圳——40年40个视点》(以下简称《读懂深圳》)应时问世,既是给深圳特区的一份生日礼物,也是文化界的一件喜事。

我与吴俊忠先生相识多年,亦师亦友,感觉吴先生文如其人,厚重而生动,严谨而洒脱。他治学严谨,视野开阔,逻辑思维缜密,学术功底扎实。令人敬佩的是,他丝毫没有名教授的架子,古道热肠,成人之美。只要时间允许,身体尚可,凡有文化公益活动,总是有求必应,毫不马虎。多年来,先生已经为社会各界进行文化讲座数百场,普及社科知识,彰显学者风范。

吴俊忠先生是江苏通州人,本是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但他1987年到深圳大学任教后,一直牢记“为社会服务”的学者使命,长期关注和研究深圳文化,成为有广泛影响的知名文化学者,先后出版14部著作,多篇论文入选《深圳文化蓝皮书》;主持完成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深圳经济特区文化创新功能研究》等。作为共和国同龄人,他已经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由这样一位资深文化学者来解读深圳特区四十年,其权威性以及深度和广度自然毋庸置疑。

《读懂深圳》是先生的新著,以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想,勾勒出深圳特区四十年发展全貌,书中所列40个视点,堪称读懂深圳特区之 “纲”。纲举目张,立体展现,纵横交织,互为印证。《读懂深圳》具有对深圳文化的阐释功能。它从40个不同角度,把深圳的改革史、创业史、发展史、建设史、文化史等全面而生动地展现出来,既丰富多彩,又发人深思。

通览《读懂深圳》,感觉它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纲举目张,内涵丰富。本书取名《读懂深圳》确实是言简意赅,体大思精。阅读本书,你会觉得深圳四十年的大事奔来眼底,经纬分明,要言不烦。深圳这座传奇城市所经历、所发生的重要里程碑式的事件、人物、文化现象等,在书中多有涉及。

谈改革史,有“创办初衷——‘杀出一条血路来’,”、“小平题词——关键在于‘证明’二字”、“开放有度——难能可贵的政治智慧”、“立国强国——一体两面决不偏废”等;

谈创业史,有“‘蛇口模式’——中央决策与袁庚的大手笔”等;

谈发展建设史,有“高教发展——从应急办学到高端布局”、“前海新区——深圳的‘曼哈顿’”、“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强力支撑”、“智慧城市——深圳试点的前沿探索”等等。

当然,更多的篇幅是城市文化史。作者认为,深圳的新移民,他们各自带着本土文化的痕迹来到深圳,使深圳成为京味文化、海派文化、关东文化、中原文化、岭南文化、港澳文化等地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多元并存的文化观念影响和塑造出具有宽容意识和开放心态的深圳人。深圳文化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成功范例,是新型的富于活力的城市文化。作者从深圳文化形象、深圳特有的文化标志、文化象征以及文化名城、文化立市、十大观念、“深圳学派”等多个引人入胜的主题切入,理论阐述清晰,可读性强,深入浅出地展现了深圳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

二是角度新颖,史海拾珠。长期以来,关于深圳的解读不可胜数,大多是官方和民间的热点话题。深圳四十年,可圈可点,值得挖掘的历史素材太多太多。深圳特区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往往更为人关注。与之相比,对于深圳文化的深度解读,就显得份量不够,甚至时有一些谬误之见。作者“躬身入局”,多年从事深圳城市文化研究。他认为,形成这些谬见的原因,一是对深圳历史的无知或知之甚少,二是对深圳文化现状的认识肤浅。

《读懂深圳》从不同角度,正本清源,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真实的深圳:在“学术天空——群星闪耀,蔚为大观”一章中,解读了深圳学术文化建设如何后起发力,胡经之、李凤亮、陶一桃诸教授如何开创并引领“深圳学派”;在“文化愿景”一章中,对深圳学者提出城市文化“十大愿景”,作了精彩解读,提出深圳的文化想象力是城市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充分表现,更是在构筑一座文化的“理想城”。经作者浓缩为十大关键词:“观念、包容、舆论、权利、产业、法治、主权、人才、学派、目标”,清晰准确,易于理解。在“深圳三赋——文学视野中的深圳巨变 ”一章中,对出自三位“资深市民”的深圳三赋,做了解读;此外,给读者介绍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场景,史海钩沉,这些都是深圳特区四十年间无比珍贵的文化史料。

三是文风生动,厚积薄发。《读懂深圳》在理性思考的同时,也是一本富有文学性的文化随笔。首先,标题设置简洁明快。全书四十章,标题精巧,简单准确,就像深圳的务实与高效,单刀直入,切中要害,绝不拖泥带水。同样,本书各章开篇的小引,也是简明扼要,富有特色。其次,引述材料权威,细致,交代清楚;逻辑论述条理清晰,删繁就简;文字表述生动活泼,形象可感。作者举重若轻,于淡雅文字之间,让人过目不忘。深圳40年,宏大解读之作甚多,而这部著作,从“小”处、“细”处下大功夫,显示了作者深湛的学问积累。字里行间,充满了温和之气,赞美之情,绝无居高临下的阐述。娓娓道来中,更像是父辈对子女的从容诉说,“老深圳”对“新深圳”的围炉夜话。

吴俊忠教授在深圳大学任教多年,桃李满天下。他对深圳大学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本书中专列一章介绍深大,叙述深圳“高校长子”的改革传奇。他说,“深大精神”的完整表述是“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而“脚踏实地”作为一种精神概括,深圳大学办公楼的墙上早有形象的表述,那别致而生动的画面设计,给所有到过深圳大学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脚踏实地”不仅雕刻在深圳大学的建筑物上,更印刻在广大师生员工的心坎上,师生们以此为参照,为之自豪。

《论语》中有“君子三变”之言,即“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吴俊忠先生就是这样的君子。远远望去举止庄重,接近时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则准确严谨。作为文学与文化研究专家,年逾古稀的吴老笔名常用“寒门学士”。先生出生贫寒,经历坎坷,沧桑人生,笔底温情。宽人严己,厚德载物。待人接物,使人如沐春风;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君子之风,先生的身上何尝不是展现着“深大精神”与“深圳人”的风采?

“读书明理,理应惠及社会大众;治学求道,道在塑造智慧人生。”是吴俊忠先生读书治学的自勉联。他说,“作为一位在深圳工作生活了30多年、对深圳感受很深的老市民和老学者,应该编写一本读懂深圳的书,把深圳40年来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全面梳理一下,给年轻人和来深圳稍晚的人,提供一本全面了解深圳的文化读本。”先生骨子里深爱着深圳,他是深圳老一代的移民,参与了深圳城市文化的建设,更是深圳40年发展的亲历者和建设者。《读懂深圳》就像是带给读者一把打开深圳40年城市文化宝库的金钥匙,让我们一起感悟这位深圳学者的哲思与深情,读懂深圳。

(姜维勇,笔名禹安,作家、资深媒体人。深圳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深圳之窗城市阅读推广人、深圳之窗文化主播。《老龄健康》杂志主编。著有《明理:阅读的体验》《视野:深圳四十年掠影》等,并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等发表百余篇文章。)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

qrcode_for_gh_04f6adc5f733_430

相关推荐

423世界读书日 | “我最喜欢的TOP10”书单由你来打造(福利篇)

2024-04-16

深圳之窗“和作家一起读书”特别节目:大工不巧 重剑无锋 ——“致敬时代”系列活动之《田柔对谈贾平凹》走进深圳虚拟大学园

2023-09-05

深圳之窗“和作家一起读书”:姜维勇对话 赵永金·《广种福田-二十四诗品书法篆刻展作品集》

2023-08-22

深圳之窗“和作家一起读书”:姜维勇 对话 晏诗韵《诗韵深圳》

2023-06-19

深圳之窗“和作家一起读书”:姜维勇 对话 王樽·《光影之城:电影中的深圳》

2023-06-16

深圳之窗“和作家一起读书”:姜维勇对话吴俊忠教授·《千古文章一世情---吴俊忠自选集》

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