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窗综合>>专栏>>读书月专刊>>正文

咨询师,我为什么不快乐:心理咨询室的故事

核心宣传语

在自己的故事里坚定地爱着自己

是你能做的最勇敢的事

英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特邀督导

深刻剖析如何帮助人们克服内在的不安感,提升自我关怀力量

ISBN:978-7-115-63686-7

作者:尹依依 著

定价:59.80元 开本:32开

装帧:平装 用纸:80g纯质胶

页数:256页

汉语词表主题词:心理咨询-咨询服务

中图分类号:B849.1

重要级别:B

上架建议:心理学 / 心理疗愈

网站分类

当当网:心理学 京东:心理学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品牌:智元微库

预计入库时间:2024年2月

◆ 关键词 ◆

创伤 原生家庭 二次成长 重新养育自己 疗愈内在小孩 自我关怀 心理咨询 爱自己 自我接纳 惯性思维 认知固化 面具 防御 焦虑 抑郁 情绪疗愈 安全感 情绪内耗 创伤后成长 讨好型人格 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 认知行为疗法

◆ 目标读者 ◆(读者对象)

目标读者:

1、希望改变自己消极信念,提升自信心,摆脱原生家庭束缚,重新养育自己的人

2、对如何获得抗逆力、心理韧性感兴趣的人

3、对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如何工作感兴趣的人

4、想提高心理认知水平的人

◆ 卖点信息 编辑推荐 ◆

1、精选20余个“创伤后成长”的真实故事,帮助我们扔掉压抑自己的“面具”,重新开启快乐!

成年人的烦恼总是那样多,快乐总是那样少。或许,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我们已经习惯戴着面具生活,殊不知,面具正是创伤和认知扭曲的产物,只有正视自己的“面具”,勇于面对,勇于去“澄清”,才是打开快乐的真正开关。

2、用故事完整呈现还原心理咨询过程,将心理治疗的精髓融入故事中,好读易懂。

作者尽量真实地将心理咨询的对话过程还原,哪怕你暂时缺少心理咨询资源,我们也能透过文中的对话,学着去问自己一些问题,找到自己内心痛苦的原因,从而开启自我疗愈。

3、方法科学可靠,简单易行。

作者将结合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为读者提供有助自我疗愈、提高抗逆力的小方法,让关怀和鼓励成为一种自然的行为方式。

4、英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学家,畅销书《焦虑是一种能量》作者尹依依作品。

◆ 内容简介 ◆

为什么越长大,一个人就越难快乐?在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后,人们不动声色地将情感压抑了起来。久而久之,他们习惯戴上各种各样的面具:讨好者的面具、受害者的面具、假装乐观者的面具……人们借助这些面具掩盖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每次使用它们,都相当于在无形之中戴上枷锁,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也变得愈发不快乐。

“美丽的面具”与强烈的自卑感、恐惧感有关,说到底,它们意味着我们无法接受最真实的自己。想要摘下面具、走出自卑状态,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痛苦,识别创伤带来的错误认知,摒弃旧有观念,从而克服内在的不安感,提升自我关怀力量。

改变和自己的对话模式能帮助我们更快地接纳自己。本书选取有关“创伤后成长”的20余个案例故事,尽量真实地将心理咨询的对话过程还原出来,即使我们暂时缺少专业心理咨询的支持,也能透过书中的对话,学着去问自己一些问题,并从问题中找到内心痛苦的原因,开启自我疗愈的过程。

同时,在每篇故事的结尾,作者也结合了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为读者提供了一些自我帮助的小妙招。

◆ 作者简介 ◆

尹依依,伦敦大学城市学院心理咨询博士,英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学家,英国健康及护理专业协会认证心理咨询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特邀硕士生督导。

具备十余年临床工作经验,心理咨询个案时长超过三万小时。主要治疗方向为抑郁、焦虑及创伤后遗症。

畅销书《焦虑是一种能量》作者。

◆ 目录 ◆

目录

第一章 直面我们的焦虑和抑郁

不够完美的人,才能不断成长 003

别用高效绑架自己 013

焦虑不会消失,身体会替它呐喊 023

攀登人生的“第二座山” 034

选择原谅,是为了放过自己 043

你比自己想象得更强大 053

第二章 你的情绪需要包容

打开你的情绪密码 065

自信源于认可自己 074

把期待变成动力 083

别让羞愧感控制你的生活 090

真正的独立是学会“分离” 099

内疚,一份沉重的爱 110

第三章 成为自己坚强的后盾

谢谢你,一直没有放弃自己 125

天桥上的幸福和绝望 138

安全感与金钱的关系 148

做自己的主人,哪怕很难 158

是母亲,也是自己 168

生活,总处于变化之中 176

第四章 让我们真正学会爱自己

从“喜欢自己”开始 189

不要让自怜变成自我束缚 201

什么是婚姻的“终极任务” 210

因不了解而相爱,因为了解而分开 219

死亡这堂课,每个人都无法避免 228

后记:如何识别心理咨询中的“圈套” 237

附录 245

◆样章◆

前言

我是一名心理工作者,同时更是一名普通的职业女性。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以及在工作中接触的案例,让我领悟了很多道理。当然,和大家一样,我也不时被生活鞭打,沮丧有时,痛苦有时,绝望也有时。

我们每天努力在生活里扮演各种角色,总免不了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哈利街,在我的心理诊所里,我见过许多事业有成的精英来访者。他们看似成功,却都曾问过我同样一个问题:咨询师,我该怎样找回快乐。没错,心理咨询是一趟探索之旅。他们努力打拼,也好似成绩满满,但是他们的心理健康经常被忽视,疗愈自己的过程也被忙碌的生活挤到了一边,最后不得不来寻求心理帮助。

人生是用来体验的,快乐也是需要寻找的。那么,奔波的我们,是不是也会怀疑自己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是不是也经常为当下的事情和别人的评论而焦虑?是不是也觉得爱自己和接受自己原来一点都不容易?是不是还在带着原生家庭的伤疤艰难前行?我们想要健康地生活,我们想做出自己的成绩,但是在忙碌不已的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自己的内心?

心理学是研究如何让心理更健康的社会科学。心理咨询属于一种心理健康急救,也是使我们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心理健康依然是一个新的概念,而心理咨询更是生活中的一种“奢侈品”。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我想尽量真实地将心理咨询的对话过程还原,让大家哪怕缺少心理咨询资源,也可以学着去问自己一些问题,从那些问题里,找到自己内心痛苦的原因,然后开启自我疗愈过程。

自从在伦敦大学城市学院以心理咨询博士身份毕业之后,我一直在伦敦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至今,我已从事咨询工作至少有 3 万小时。伦敦有着多元性的文化因素,我遇到的来访者都有着不同的背景。但是从这些案例中,我看到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所以我特别选取了 20 余个有代表性的案例,这些案例涉及现代人普遍具有的焦虑问题,以及对自己情绪的不体谅、不接受自己和不懂得好好爱自己等问题,希望这些案例可以帮助到正在受各种心理问题困扰的大家。

人类很坚强,也很脆弱。在我们筋疲力尽的时候,甚至不需要经历多大的挫折就能使我们的心情坠入谷底。我想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通过来访者们的成长,告诉大家:别担心,一切都会好的。我们会从低谷中走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获得更强大的力量。

生活不易,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心理资源。在这本书里,我也用了最新的心理学研究理论以及行之有效的各种心理学小妙招来帮助大家重塑心理健康,这样我们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勇气去迎接生活中即将到来的各种挑战,同时还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去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请大家记住,我们要比自己想象的更坚强。就像我每个案例的当事人一样,他们也许经历了困苦、艰难,甚至绝望,但是他们的勇气最终帮助他们重新塑造了自己,而你,同样也可以。希望你能与自己和解,包容并爱上自己,让自己重新获得快乐的能力。

最后,我想感谢所有那些和我分享他们人生体验的来访者们,感谢他们的无私分享。同时,为了尊重隐私,有关来访者的咨询细节均已做了修改,相关叙述也得到了来访者的授权。他们教会了我何为坚持,何为坚韧,也给了我面对生活继续努力的信心,他们是我的英雄。

感谢编辑老师们一直以来的支持,他们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耐心,感谢你们让这本书成功出版。

第一章 直面我们的焦虑和抑郁

不够完美的人,才能不断成长

诊所通常是 9 点开门,当然偶尔也会有来访者特别要求早上 8 点见诊,这时候我就要提前一小时来到诊所开始工作。

在我 8 点到达诊所时,那位来访者已经在门口等待了,她一副焦急的样子,不停地看表。“应该是一位很忙的来访者吧。”我心里想着,然后开门请她进来并端了一杯咖啡给她。

来访者的妆容用精致来形容毫不过分。一身职业女性装扮,高级的莫兰迪色系服装烫得整整齐齐;妆容也是恰到好处,不带攻击性又显得气色极好;身材更是高挑匀称,明显带着长期运动的痕迹。

“她应该是一个很自律的人。”我在内心默默地分析着。但外表不等同于内在,因为外表通常是我们最想呈现给外界的一个面具。

合格的咨询师一般都是“细节控”。我对来访者的判断从她走进诊室那一刻就开始了。提前预约就诊时间,不停看表的小动作,焦急等待的状态,已经让我在下意识里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这位来访者大概率面临的是关于焦虑的问题。果不其然,在测验量表中,她的焦虑指数表高达 18 分,而焦虑测验量表的总分才不过 21 分。看来面前这位看似稳重的女性的焦虑值已经快“爆表”了。

她讲述道,她的焦虑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了,最近又严重了,特别是睡眠质量大受影响,有时候她甚至不得不吃安眠药或者喝点酒助眠。

我好奇地问:“你平时是怎样放松自己的呢?”

她不可思议地看着我说:“放松?我怎么可能放松。我的职业不允许,我的家庭不允许,我自己也不允许。”

我好奇地补充道:“原来你一直在焦虑工作和家庭的事情,并且不停地逼自己前进。怪不得呢,大家都以为你是女超人吧?还有,我能了解下你所说的不允许是什么意思吗?是谁不允许你放松呢?你自己还是你的家人?在工作和家庭中,你觉得自己是在孤军奋战吗?你是否习惯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最好?”

她看着我,斩钉截铁地说:“当然要做到最好!”

“那么”,我迎上她的目光接着问道:“究竟什么是最好呢?我看到的是,为了做到最好,你仿佛一直在被焦虑折磨着。你连做心理咨询都一直在看表,仿佛你人生的每天都是被日程表所控制着的。”

她瞪大了双眼:“你怎么知道!我每天就是从日程表第一项开始,我会等到日程表完全结束才休息。”

她说,自从三年前和丈夫离婚后,她就既当妈又当爸,不敢让自己休息一分钟。因为她不想让她的孩子失望,也不想让公司觉得她因为个人私事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因此她时不时就对自己说:“我要做到面面俱到,把所有事都做得完美。”

她将每天的日程表排得很满,几乎分秒必争。她早上 6 点起床运动,7 点把两个孩子叫醒、做早饭、送孩子们上学。白天,作为投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她会被一整天的会议和工作填满。下班后,她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孩子回家并准备晚饭,饭后再检查两个孩子功课并且进行纠正。这时基本都已经超过晚上 10 点了。之后,她还要复盘每天的工作进度,顺便再回复一下工作邮件,通常要在 12 点之后才能休息。

她问我:“我这样有错吗?我都做得这样完美了,难道我做得还不够好吗?”

我叹了一口气说:“你对工作和孩子确实已经足够好了,但是你对自己还真的蛮残忍的。我估计你这三年都没有允许自己哭过,这些压抑的情绪会慢慢累积变成焦虑,如果压抑得太久,就有可能引发抑郁症。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你觉得现在这样‘完美’的你快乐吗?这个答案我们两个显然都知道,要不然今天你也不会坐在我面前,不是吗?”

心理学上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非常多。从心理学上看,完美主义者往往有五大倾向,包括对自己的要求高;觉得别人对自己的期待高;觉得自己如果做得不完美就会有批评或者有不可预计的灾难出现;不停地自我怀疑,对要求和次序进行严格控制;不能接受错误

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指向一句话——“完美主义”几乎等于“自我枷锁”。

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高不说,对结果也会非常在意,一个人越有完美主义倾向,焦虑指数也就越高。同时因为要求完美,一点点不好的评论和挫折就会让他们觉得过去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想要修正完美主义,我们需要学会重新接受自己。

造成完美主义的真正“罪魁祸首”,其实是我们对自己的不自信:担心如果自己不完美了,是否还会有人接受自己或者是否还会有工作机会。

完美主义通常伴随着极度自律,毕竟完美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才能被“维持”。但是一味追求自律其实也并不理智。说到底,自律是长期发展和短期欲望之间斗争的产物,很多人追求当下的快乐,而自律的人更看重长期目标。这也代表着,盲目自律的人有可能总是在未雨绸缪,把生活的重心放在“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上,从而无法心安理得地体验当下的每时每刻,因此他们感受到的焦虑也更多。

就像案例中的来访者,她有多自律,就有多焦虑。

相对来说,追求完美并且极度自律的人,对自己的接受程度也不会特别高。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他们对自己会特别严苛,更容易自我贬低和自我排斥,我的来访者也因此不能完全放松。她非常自律,也不太能接受不自律的自己。

这位来访者的生活就好像一颗被拧得过紧的螺丝钉,她没有给自己任何呼吸的空间。听完我的分析之后,她沮丧地说:“但我已经没有尝试新东西的空间了。”

我鼓励她:“不试试看怎么知道?最起码,你可以给自己每天 15 分钟‘做自己’的时间,而不是一直担心你自己之外的所有人和事情。而且你真的不需要拿自己的努力和任何人去比较,包括但不仅限于身材、工作、孩子、教育,等等,那样只会让你更加焦虑。现在,你需要学习的是如何滋养自己,如何专心过好当下,也要相信你自己有承担失误并且重新爬起来的能力。到那个时候,你就会更加放松。毕竟如果你不滋养自己,那么你的动力源泉也将枯竭。”

一个疗程的咨询结束后,她明显放松了很多。她说,她开始冥想了,虽然冥想时脑子里还是乱哄哄的,但这是她给自己留下的时间,这给了她坚持的动力。

她也开始鼓励孩子们自己检查自己的功课,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她。她甚至请了一个 5 天的长假,去了自己最想去的海边看风景。她回忆说,那 5 天,虽然她也会时不时担心在外婆家的孩子们,但是她终于找回了好久没有的轻松感,连呼吸都更加舒畅了。

从这位来访者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可以被改变的。一个完美的人,也许是难以继续成长的人;一个完美的人,必定是对自己苛刻的。用完美塑造的墙,你走不出来,别人也进不去。我们要继续成长,要接纳自己,要感受世界。说到底,要求完美是将自己的价值放在了别人的手里,而我们只有自己掌握自我价值才不会焦虑。

希望下文的“尹博士心理小妙招”可以帮助大家拥有更为平和的心态。

尹博士心理小妙招

• 在你可控的范围内尝试犯错。例如,完全没有必要将房间时刻整理得一丝不苟,你甚至可以故意随便将一件衣服搭在椅子上;偶尔在和亲密的朋友约会时迟到10 分钟左右,当然要记得及时通知他们。你会发觉,别人的反应远远不如你想象中的那么大,世界也绝对不会因为你的一个小错误而崩塌。

• 做事时,要分清轻重缓急,学会取舍。如果每一件事情都很重要,则代表了没有一件事情“更”重要,同时代表了你对于你自己来说不重要。请根据自己当下的能力和感受,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事情,养成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 在认知上,要努力打破“非黑即白”的界限。“要做就做到最好”这种打鸡血的话大家也许都听过,其实这句话的另外一个意思是如果不能做好,那么索性不要做了。这种极端心态有时不会给我们更多动力,反而会让我们心生胆怯。学会为一些小进步而喝彩才是明智之举。

•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学会经常鼓励自己、表扬自己。正如上文那位来访者,她已经做得非常棒了,但是她还是看不到自己的努力。我们要记得,每一件我们做错的事情背后,都会有一件我们完成得不错的事情。我们要学会自我发掘,自我鼓励,而不是静静地期待别人来发现。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

qrcode_for_gh_04f6adc5f733_430

相关推荐

咨询师,我为什么不快乐:心理咨询室的故事

2024-03-27

《艺术视角的科学,科学视角的艺术》——第三届科学与艺术“地球之美”原创书画艺术展在深圳开幕

2024-03-25

《活出最佳自我》

2024-03-21

《跑步的力量》

2024-03-21

《黄金服务》新书资料

2024-03-21

上市公司方直科技重金征名:探索更名背后的深层意图与大变革蓝图

202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