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这座用速度书写传奇的城市,霓虹与高楼常让人想起 “快” 的注脚,却鲜少有人驻足细品那些藏在文字里的深沉思考。当我翻开深圳大学吴俊忠教授编著的一本学术散文集(胡鹏是吴俊忠的笔名,王伟均是协助编辑的一位年轻博士)《低谈阔论》,竟像推开了一扇通往精神深处的窗 —— 这里没有高谈阔论的张扬,只有 20本著作的33篇序言凝结的思想微光,从人生智慧到深圳文化,从文艺研究到文化现象,字字句句都藏着一位深圳学者对时代、对城市、对人生的深情叩问。
通读这部著作,可以品味一位深圳学者的精神图谱。全书形象而又清晰地告诉我们,那些做学问搞研究的学者是怎样生活的,明确地回答了人生应怎样确立理想、明确奋斗目标,怎样有选择地阅读经典著作,怎样使人生过得诗化和艺术化,怎样让诗意成为生命的底色和工作与生活的亮色等人生发展进程中必然面对的一些根本问题。
《低谈阔论》也是一部以“书序”为经纬的自我学术史,一部用“低处声音”回应时代的大书。作者把著述的序跋、前言重新编年,汇成一部“思想侧写”:从俄苏文学的冷冽晨星到深圳湾的潮声灯火,从文学鉴赏的幽微心史到文化立市的宏大现场,作者以“序”为舟,回渡四十载治学与人生。全书分四章,既谈“如何把学问做明白”,也谈“如何让人生更丰满”;既追问“文学之用”,也剖析“城市之魂”。文字温润如老友对坐,低声细叙,却体大思精,句句带光。翻开本书,每一篇序都如同一把钥匙,帮你打开学问之门,也打开生活之门:在喧嚣时代,做一个思想者;在功利城市,留一点诗意;在宏大叙事之外,听见“低谈”里蕴藏的“阔论”。这是一部献给读书人的“小径交叉的花园”,也是写给特区的“温柔注视”——愿你在字里行间,遇见更辽阔的自己。
这本书最动人的,是它将 “书序” 这一看似小众的文体,酿成了盛满思想的佳酿。前言里说,书序是 “灵动的书边文字,也是书中要义之浓缩和精华”,这话在书中得到了完美印证。读开篇《人生并非如梦》的序言,仿佛能看见作者站在岁月的渡口回望,将 “追求、梦想、超越” 三个关键词揉进人生足迹 —— 从农家子弟到大学教授,从俄苏文学研究到深圳文化探索,那些关于求知的窘迫、求职的波折、婚姻的体悟,没有刻意渲染的波澜,却像邻家兄长的絮语,亲切里透着真诚。尤其读到 “人生的足迹不会像梦一样飘逝,它将给人们留下美好或痛苦的回忆”,忽然想起自己1994年初到深圳时的迷茫,那些在城中村出租屋灯下修改文稿的夜晚,那些在公交站台匆匆赶路的清晨,不也正是构成 “人生并非如梦” 的鲜活注脚吗?
若说人生智慧的书写是 “向内看” 的深情,那关于深圳文化的篇章,便是 “向外望” 的担当。作为在深圳生活了31年的外乡人,我曾思考:这座带着“革故鼎新,转危为安”忧患基因的新城,文化根脉藏在何处?《低谈阔论》给出了最动人的答案。在《深圳文化的十大论题》里,作者从 “文化沙漠论” 到 “文化绿洲论”,层层剖析深圳文化的成长轨迹 —— 它没有北京的皇家气韵,没有上海的海派风情,却凭着 “敢闯、开放、创新” 的精神,将移民文化的多元、特区精神的锐气,酿成了独有的城市品格。书中写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这让我想起深圳图书馆里永远满座的读者,想起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专注的目光,想起文博会里琳琅满目的创意作品 —— 原来深圳的文化根脉,从不是躺在故纸堆里的遗产,而是藏在每个奋斗者的眼里、每片创新的土壤里。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跳出了 “就文化谈文化” 的局限,将文艺研究与生活智慧编织成网。《文学鉴赏论》的序言里,作者提出 “文学鉴赏的最高境界是‘走近作者,发现作者的 “我思”’,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这让我想起自己读《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时的悸动 —— 那些关于特区发展的文字,不仅是故事,更是一代人精神的写照。而《让社科知识转化为生活智慧》一篇,更是将 “处世、谋事、追求、超脱” 的智慧娓娓道来,比如 “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婚姻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对方生命中的人”,这些从学术思考里提炼出的生活哲学,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却像春雨般滋润人心。
吴俊忠的学者生涯,一面孜孜不倦地将文学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一面深入挖掘深圳的文化底蕴和当代价值,不断探索深圳文化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吴先生文如其人,厚重而生动,严谨而洒脱。他不仅视野开阔,逻辑思维缜密,学术功底扎实,更令人敬佩的是,年近八旬,先生每天仍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始终充满活力与创造力,乐于学习和感悟新技术、新风尚,并随时和朋友分享讨论,丝毫没有名教授的架子。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勒杜鹃随风轻舞,远处的平安金融中心直插云霄。忽然明白,《低谈阔论》里藏着的,不仅是吴俊忠先生的学术生涯,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成长史。它告诉我们:深圳不仅有 “三天一层楼” 的速度,更有 “十年磨一剑” 的深度;不仅有摩天大楼的硬度,更有文字思想的温度。那些藏在书序里的思考,就像深圳街头的凤凰木,在岁月里默默生长,终在某一天绽放出热烈的花,照亮每个追寻 “诗与远方” 的人。
对于生活在深圳的读者朋友而言,这本书或许不只是一本普通的文集,更是一面镜子 —— 它照见我们来时的路,也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当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感到疲惫时,读一读书中关于 “诗意栖居” 的论述;当我们对城市的文化未来感到迷茫时,看一看作者对深圳文化创新的坚守。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每走一步都会留下清晰的足迹。” 而《低谈阔论》,正是深圳学者用文字留下的珍贵足迹,指引我们在这座城市里,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
附:吴俊忠教授文艺研究与文化研究论著名录(择要)
一、 论文
A. 文艺研究
1.特区社会变革的艺术观照——评深圳特区早期中短篇小说(1992)
2. 真情诚可贵,诗意更难能——评诗集《中英街情结》(1998)
3. 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艺术展现——评报告文学《天地男儿---南岭村纪事》(2000)
4. 深圳文学:深圳创意文化建设的艺术动力(2010)
5. 文学视野中的历史——评长篇历史小说《无尽藏》(2015)
6. 深圳文化创新与深圳文艺发展——深圳文艺35年发展的文化思考 (2015)
7.“文艺深军”:深圳文化创新的艺术亮点——深圳文艺发展40年概述(2020)
8.人生处处有诗情——评诗集《诗云一片》(2021)
9. 深圳城市变迁的形象写照——评报告文学《深圳我城》(2022)
10. 十三行汉诗:当代新诗创新的典范(2024)
B. 文化研究
1. 社会大文化与深圳特区文化 (1988)
2. 超越参照——写在“文化广场”50期之际(1996)
3. 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圳文化变迁(2000)
4. 城市人文精神与城市文化建设(2006)
5. 深圳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2007)
6. 深圳经济特区凸显文化创新功能(2010)
7. 深圳文化十大论题(2010)
8. 深圳文化发展的基本经验与创新特色(2012)
9. 深圳经济特区对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贡献(2015)
10. 深圳文化创新与城市文明建设(2022)
二、 著作
1. 《文学鉴赏论》(1998)
2. 《超越参照》——深圳文化散论(2003)
3. 《深圳文化三十年》——民间视野中的深圳文化读本(2010)
4. 《深圳文化十论》(2012)
5. 《以书为灯》——我的书趣人生(2014)
6. 《哲思与浪漫》——诗意栖居的文化况味(2017)
7. 《跨界与超越》——文化研究的三维呈现(2017)
8. 《生活的智慧》 ——社会文化九讲(2017)
9. 《千古文章一世情》——吴俊忠自选集(2023)
10. 《低谈阔论》——从书序看学者和思想者怎样炼成(2025)
(姜维勇,笔名禹安,作家、资深媒体人。深圳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老龄健康》杂志社主编,深圳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深圳之窗城市阅读推广人)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