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窗综合>>专栏>>龙岗印记40周年>>历史的脚印>>正文

“全国模范村”南岭村:在农田里“种出”幸福新生活

夏日的清晨,惠风和畅,安然恬静。穿着背心的老人正坐在榕树下享受着天伦之乐,孩子们在广场上嬉笑打闹。儿童们的欢笑声、老人们的谈话声、过往自行车的铃声相映成趣。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龙岗区南湾街道的南岭村社区,看到这幅恬淡闲适的画面,好不惬意。

很难想象,现如今富足宜居的南岭村在过去是“脏乱差”贫困村的代名词。“现在的生活是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呀!”谈到南岭村的巨变,南岭村原党支部书记张伟基很是感慨。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南岭村便走上以发展工业为主导,工、农、商、旅游业协调发展的道路。如今,这里已成长为集体固定资产达35亿元、村民人均年分红达15万元的的富裕村。40年风雨征程,南岭村由脏乱差的“鸭屎围”蜕变成“全国文明社区”,走出了一条广为人知的发展致富路,更被誉为“中国第一村”。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年间,龙岗也从一个地处深圳东部的边陲小城,发展成为管理近500万人口的现代化东部中心城区。而作为龙岗111个社区中的一员,南岭村的发展史,也是龙岗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发展大潮中巨变的缩影。

从领43万补偿款到借170万建厂,敢闯敢试成就南岭村“第一桶金“

“那时因为太穷,连稀饭都很难喝上,村里靠贷款,去别处购买红薯才能勉强充饥,衣服上也是打满补丁。”回忆起过去的苦日子,张伟基很是辛酸。

40多年前的南岭村,因为穷和脏,被人称为“鸭屎围”,村民仅有百余户,年均收入不足100元,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南岭村发展的机会也随之到来。

特区建立后,政府开始大规模征地,用于开展基建工作。两年后,南岭村第一生产队拿到第一笔43万元的征地补偿款。这笔在当时看来的巨款,瞬间成为村民的“希望”,他们都想把钱分了改善生活。

而在张伟基看来,想要摆脱贫困,“造血”的效果要远远大于“输血”。“如果分钱,按照劳动力分,我家能拿到不少钱。但这钱分完了,对村里没有好处。从长远来看,把钱用于全村发展,以后能分到很多倍。”带着这样的想法,张伟基和干部们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

逐一做通工作后,这笔补偿款被用于第一生产队厂房建设,并引进港资兴办了第一家来料加工厂,成为南岭村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那时为了引进外资,张书记每天带着村民去招商点新安酒店等候港商,只要一有人来,就拉着他们到村里考察,风雨无阻。”南岭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张育彪谈起这段往事,仍记忆犹新,“很多港商基本都是来看看就走了。”为了吸引港商,张伟基决定从环境入手,摘掉“鸭屎围”标签,组织成立村里第一支清洁队,花了一年时间整治村容村貌。

环境改善了,但标准的厂房和相关配套设施怎么办?当时,南岭村破旧的基础设施、厂房数量的缺少,前来参观的港商转了一圈便没了兴致。为了提升产业配套,留住外商,张伟基打算向银行贷款170万元修建厂房。

在当时,170万对于一个一穷二白的南岭村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一时间,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大家担心万一建厂失败,这170万怎么还?张伟基跟大家摆事实讲道理,最终用“还不起我来还”的大胆承诺,热火朝天地开干了。几栋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之后外商纷至沓来。

也正是南岭村人身上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深圳特区精神,助推南岭村进入高效益、高发展阶段。

1984年,南岭村开始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村民在村里工作领工资;上世纪80年代末,村民每年人均集体分红超1万元;1992年,建成4个工业区,引进十多家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截至2019年,全村净资产已达35亿元....

从“三来一补”到“多元发展”,观念先行助力南岭村产业“全面开花”

伴随南岭村人的敢闯敢试和经济特区建立的春风,南岭村凭借引进“三来一补”企业逐渐富了起来。到了1986年,南岭村内联外引企业14家,大部分村民进厂务工,也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型。20世纪90年代,这里已经办起20多间工厂,生产电子、电器、五金、皮革、玩具、丝花等10多种产品。

面对着逐渐富裕起来的日子,不少村民都高兴地跑来告诉张伟基,“做梦也没有想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但同时,也有村民心存担忧:“这样的好日子会长久吗?”

事实上,这份隐忧也逐渐在张伟基的心中逐渐发芽。“南岭村和深圳的许多社区一样,靠传统出租厂房、物业,获得了发展,但这个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要改变。”2001年,张伟基之子张育彪成为了南岭村的新“带头人”,他要做的是依托社区土地等资源,推动社区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说干就干。进入21世纪后,南岭村开始积极转型,经济发展模式由“物业型”向“实业型”转变,实现了从工业经济到全面发展的第二次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开办起深圳首家村办五星级酒店——求水山酒店,年利润达1500多万元;同时,还大力发展商业,新增大型商业广场和商业街数十万平方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对旧工业区改造升级,建设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

数据显示,2018年,南岭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达15万元,远高于深圳市平均水平;同时,村集体资产达35亿元。

很显然,张伟基和张育彪的预见是正确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0年左右,传统的“三来一补“产业受到新兴产业的冲击,同时国家、深圳发展战略的调整,再加上一些企业自身经营、技术水平的限制,盛极一时的‘三来一补’企业或关闭、或迁移、或转型,这也迫使深圳经济面临转型。彼时,深圳一些社区意识到“租赁经济”的单一性,开始探索多元化的发展道路,社区集体经济也逐渐出现分化现象。南岭村就是这期间转型较为成功的典型之一。

从“穷口袋”到“富脑袋”,下个四十年南岭村会更好

一步步富起来的南岭村,没有忘记过去吃的苦,也没有忘记“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信念。

为了提高村民文化水平,张伟基曾开办文化夜校鼓励青年参与学习,为村里上学的孩子提供帮助。“小学初中都在村里上,学费全免,上下学全程接送。我考上大学那天,村里还给了奖励,很开心!”李文菁是南岭村第一位大学生,至今仍能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欢愉。

现任书记张育彪也深受这种氛围影响,毕业即返乡的张育彪27岁就被选为南岭村书记,他用“公心、责任心、事业心”为村民谋发展,践行共同富裕理念,持续关注脱贫问题。

生活富了,知识多了,南岭村更没有忘记“共同富裕”的理念,将“先富带后富”、“扶贫先扶智”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

早在20世纪80年代,南岭村就捐赠9万元在江西搭建一所希望小学。数十年来,先后在陕西延安、湖北应城、贵州仁县、广西河池,以及广东河源、雷州、韶关等地捐建学校。“我们还参与深圳市里的扶贫项目,也一直在支持国防建设,多年来向国防事业捐资5000多万元;今年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向龙岗区慈善会捐赠200万元。”张育彪站告诉记者。

除了注重教育,南岭村还致力于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绿色休闲社区也是未来的目标。

现如今在南岭村,影城、咖啡厅、健身房、购物广场一应俱全,村里的求水山公园、酒店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点,旅游、休闲行业日益兴起,也为这里实现产业转型带来较大效益。

与此同时,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一直被延续着。图书社、艺术队以及书法班、夕阳红合唱团、刺绣班的开设,让南岭村的形象变得更为立体。

“在下一个四十年,南岭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面对现如今的美好生活,张育彪畅想未来,希望村民们的生活幸福指数能“再上一层楼”。

【统筹】崔璨

【记者】徐烜和

【摄影】朱洪波 部分为南岭村供图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

qrcode_for_gh_04f6adc5f733_430

相关推荐

全国首个复合型功能整体运营文化场馆群“深圳·红立方”

2020-10-14

深圳龙岗:“委、区合作”破解城市土地紧束缚难题

2020-09-08

从“探路者”到“先行者”—深圳龙岗区城市产业用地模式的探索实践

2020-08-24

从关山难越到一路坦途 ——深圳布吉关退出历史舞台的始末

2020-10-14

深圳龙岗区政府资助学校试点改革:公立学校的全新“打开方式”

2020-07-17

一场“自我革命”带来的精彩“蝶变”—来自深圳龙岗区构建全国首份党政全覆盖权责清单的经验

2020-07-31